理论对实践指导方面的诗词 理论指导实践( 二 )


当然,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并不能就此否认各个具体学科研究的特殊方法和技术手段 。
即便对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指导,也不是要教条式的理解和照搬照抄的 。
1884年,恩格斯在《致卡·考茨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 。
[10]1887年,他在《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
[11]这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具体而言,就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的立场,关于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本观点,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做人的道理古诗古诗哲理赏析我国古代有着浩如烟海的诗词,其中有不少诗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学习中,剖析其中哲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宋) 陆 游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 。
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 。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唐) 李 贺诗中嘲讽了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文章毫无用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那种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 。
(清) 梁启超此诗说明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
(唐) 罗 隐香州长径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
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
(唐) 陆龟蒙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唐) 自居易这组诗包含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 。
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上,认识就会流于肤浅和片面 。
前两首说明,吴王夫差穷奢极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国,把吴亡归罪或归功于西施的认识,是片面肤浅、有失公允的 。
第三首说明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伪,就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 。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
(唐) 于 贲此诗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受实践制约的道理 。
...
帮忙想句形容水墨画的诗句~????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
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
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
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 。
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