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诗词的文脉 延续诗词的文脉第1段( 二 )


我说悼念,不是诅咒,既使他不停刊,摆在书店,足够体现作者的某一层面的特征 。
诗的横向集合 。
对于一个人来说、内部与外界 。
则、历史与现实之间平衡 。
拥有宽广的外延使这种方式带上浓厚的思辩色彩,众星寥落 。
十四年前卧轨的海子已经可以归入历史了,我们希望这个过程的典型性与深刻性及“个性” 。
我也曾沉浸在现代诗里,只是四年过去后,我再也看不懂那些称为诗的东西 。
诗的水平决不只是一种技巧和认识所造成的,诗无疑是一种手段——表达,记颂:“晦涩”,是一种可以在合适情况下理所当然存在的结果,一遍一遍的陶醉于唐诗宋词;当我手把经卷; 。
而我们的现代诗,除了充满三底门答尔情调的高校校园,应该在以后的日子里检讨和寻找更佳的认识论 。
诗与人本身在大多数的时候都有一种双性的关系 。
诗的前后集结 。
但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促使我怀疑现代诗,特别是校园诗歌的价值 。
在主张"只要曾经拥有"的人们面前,这个问题太功利,也太急于求成 。
然而,我认为,为作长远计,如今认真写诗的诗人,和那些不再写,然而同样虔诚的"诗隐",都不能回避 。
我无比赞赏无闻的诗人们纯真的情感,当他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金钱印出一本本集子时,那一份感情正像是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中诞生出一个婴儿 。
父母对儿女的情感是最无邪的,可是正是这无邪的情意让我们忽视了它先天的不足 。
在此,我不能不提到我们祖国伟大的语言--汉语 。
时代的发展,东西语言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 。
然而,中华文化毕竟有别于其他文化,汉语言毕竟有别于其他语言 。
早在二、三十年代,文艺论战中的"复古派",甚至为此提出恢复文言文 。
文言文是不可能也不可以恢复了,现代艺术流派各种思潮的流入,语言形式的更新(或者退化)只是人们思想观念异化的一种表象 。
当徐志摩写下"我有一个恋爱"时,在被他的激情感染之后,当时的读者并不感到十分诧异 。
当我们现在读着无数诗人们爱用的"以(神,上帝)……的名义,我……",看到被冠以意识流的,大量堆砌在一起的名词时,就完全已经不知所云了 。
从语言到心灵,诗歌呼唤清新的风,涤荡从海子开始的绝望和拙才诗人们勉强的感伤,呼唤新生命,呼唤大手笔 。
九十年代的现代诗是一种不易沟通的艺术形式,诗人们对他们的作品做出的任...
有关中国的诗歌 百度知道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
志就是诗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