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词及解析 王安石诗词( 二 )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诗歌鉴赏[梅花]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
2.遥:远远的 。
3.为:因为 。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
《春夜》王安石 诗歌鉴赏原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
先引用一下百科通俗的解释:【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 。
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 。
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
【赏析】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 。
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 。
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
(一)先说整体,王安石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
(二)写作手法 。
1. 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作一贯含蓄的做风 。
不单是它这首 。
2. 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 。
(三)解说诗句 。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这句单看,是看不出在写春夜啦,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 。
这也可能是王安石这首诗为什么不那么有名的原因吧 。
这样的话在诗里是在是太普通啦!“金炉香尽”,同志们,不觉这个很熟悉吗?是了,李清照还有N诗词人都喜欢用这个,其实这样间接也表明,作者是富贵人家,不是富贵,起码也是个中产 。
穷人是不会把家里搞的香喷喷的 。
“漏声残”,形容已经很晚了 。
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完了,那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 。
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在写夜,基本上中国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
(不过苏轼是“漏断”,比王安石更绝啊,所以苏轼这首词比王安石这首诗有名多了,呵呵,玩笑) 。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 。
这句基本上描写风的“轻”“寒” 。
从这句,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 。
因为只有春风才“风轻且寒”,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 。
实际这句也是比较“庸俗和普通”的 。
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的 。
不是先“春”再“夜” 。
(所以,这其实也看出王安石写诗功底的“薄弱”,起码不如杜甫,看看杜甫的《春夜喜雨》,人家才是真正的“春夜”呢,又是玩笑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