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赏析 杜甫古诗和赏析( 六 )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 。
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 。
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
“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 。
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 。
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 。
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
”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
“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 。
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 。
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
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
”(《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 。
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
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 。
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
杜甫 春望 赏析 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意境赏析】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