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南京人博爱的诗词 南京博爱医院(11)


如“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 。
”就是《七月七夕在谢秋云妆阁有感诗以谢之》的颔联 。
李叔同早年曾“浪迹燕市 , 走马章台 , 厮磨金粉” , 在津、沪间交往的风尘女性很多 , 与坤伶杨翠喜 , 歌郎金娃娃 , 名妓谢秋云、朱慧百、李苹香等皆有较密切的交往 , 互有赠与 。
据当时人的记载和其时的世风推测 , 那时他为青楼人等写下的对联应不在少数 , 但这类联多不留底稿 , 受赠人又多命途偃蹇 , 或不宜不愿不便示人 , 故湮灭不传 , 流传的也难免张冠李戴 , 鲁鱼亥豕 , 未必可靠 , 不必为此津津乐道 。
一八九八年底 , 李叔同奉母移居上海 , 加入“城南文社” , 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为金兰之谊 , 号称“天涯五友” , 还组成上海书画公会 , 诗酒唱和 , 刊印《诗钟汇编初集》《李庐诗钟》等 。
这应是作者早年楹联创作最重要的集子 , 可惜早已失传 , 至今未闻面世 , 我们目前只能看到作者当年为《李庐诗钟》写下的一篇序言了: 索居无俚 , 久不托音 。
短檠夜明 , 遂多羁绪 。
又值变乱 , 家国沦陷 , 山邱华屋 , 风闻声咽 , 天地顿隘 , 啼笑胥乘 , 乃以余闲 , 滥竽文社 , 辄取两事 , 纂为俪句 。
空梁落燕 , 庭草无人 , 只句珍异 , 有愧向哲 。
岁月既久 , 储积寝繁 , 覆瓿摧薪 , 意有未忍 , 用付剞撅 , 就正通人 , 技类雕虫 , 将毋齿冷?赐之斧削 , 有深企焉 。
庚子嘉平月这篇序言介绍了作品的写作背景 , 表现了他羁居异地 , 在家国沦陷 , 山邱华屋的境况下的悲愤心情 , 使我们窥见作者初涉文坛时那种以家国为念的自觉精神 。
想必 , 他那时的诗钟对联应不光是空梁落燕 , 庭草无人闲情逸趣 。
作品积存多了 , 便希望把它们结集示人 , 可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可惜我们已见不到了 。
李叔同传世的对联以后期者为多 , 尤以出家以后的作品占主要地位 。
这一是因为年代相对近些 , 二是因为这时他已经成为文化名人 , 墨迹尺牍片纸只字都被视为珍宝 , 三是作品或结集出版或刻于名山古刹 , 流传较广 。
此时最好的作品应数那些禅味十足的佛教寺庙联 。
这类联见于记载较早的是: 永日视内典; 深山多大年 。
这是作者一九一七年书赠法轮禅师的 。
当时李在杭州教书 , 西湖边浓厚的佛教氛围强烈地熏染着这位忧时伤世的读书人 。
这年正月初八日 , 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习静听法 , 恰好一位朋友在这举行出家典仪 , 他目击当时的一切 , 大受感动 。
从此开始钻研佛典 , 也常到寺庙请教佛法 。
是年九月写此联呈寺里的禅师 。
“内典” , 指佛教经典 , “大年” , 谓年寿长 。
典出《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 , 小年不及大年 。
”联语表达自己对佛教徒生活的理解和对受赠者的祝愿:他们终日终身研习佛法 , 修身养性 , 得以长寿 。
可见作者对佛的向往心情 。
他的《赠闽南会泉长老联》: 会心当处即是; 泉水在山乃清 。
把“会泉”法名分嵌在上下比第一字 。
“会心”在这里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 相互知心 。
下比语出左季高《题杭州冷泉亭联》: 在山本清 , 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 , 峰从天外飞来 。
“泉水”显然是用比喻 , 赞美佛教长老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