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解读诗词自成一家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 三 )


一生奔波为诗词阅读答案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
青春都一饷 。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奉旨填词柳三变《鹤冲天》叶嘉盈,一生奔波为诗词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总起下文“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 。
”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
”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 。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
(4分)[答案] ①老迈年高;②饱尝活着的痛苦民艰辛;③表现出生命的韧性 。
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
(4分)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
(4分)[答案] ①点出了叶嘉盈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一生奔波为诗词”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
(6分)[答案] ①“一生奔波为诗词”概括了叶嘉盈的生存状态;②让读着体味“一生奔波为诗词”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
...
叶嘉莹先生为什么号迦陵叶嘉莹,号迦陵 。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
虽然叶嘉莹如今著作等身,但是艰苦的时候她不仅没有书房,甚至连一张书桌都没有 。
她说她并没有想要成为诗人或者学者,曾经也没有想过要担负起传承的责任,只是因为自己对古典诗词真的有感情,真的有兴趣 。
于是她可以“忍困不眠,忍饥不食”,不是为 1943年,叶嘉莹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 了什么名利,也不是为了成就什么外在的东西 。
而是,当陶渊明、杜甫可以在你的感受之中复活的时候,诗歌自然会唤起你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诗歌的生命与你的生命融为一体,那是至美至善的无尽的愉悦 。
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她的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
在苦难横空而来的时候,她默默读诵着王国维先生的词句:“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 。
”自己的身世就如同这漂泊的柳絮,还没有开放就坠落了 。
虽然身世飘蓬,但是无论飘到哪里,她总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
她不仅要从诗中获得慰藉,更是要从诗中汲取力量 。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
”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
中华文化传统中胸怀理想的文人,在精神上往往也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人 。
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 。
如果眼见着一种宝贵的文化传统日渐消亡,作为一个深知其价值和意义的人,难免会有一种难言之痛 。
叶嘉莹心怀这痛苦,担万任于双肩,脚踏实地地做着传承与开拓的工作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叶嘉莹大半生的学术生涯,与王国维是分不开的 。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记载着她与这个远逝的灵魂攀谈的痕迹 。
还在辅仁大学念书的时候,有一天,同学抄了几首王国维先生的《蝶恋花》给叶嘉莹看 。
“满地霜华浓似雪 。
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
”这样凄美的句子立刻使她产生了共鸣,方知《人间词话》的作者,原来还有这样缠绵哀感的小令 。
她一下子爱上了王国维的词,便到图书馆借阅他的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