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诗词我本将心向明月 我本将心向明月( 二 )


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 。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
”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且说妲已深恨:“这等匹夫!轻人如此 。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满沟渠?反被他羞辱一场 。
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订得杜郎,只听他一面哄词,也是数该如此,凭他说着就是信以为真,道是从此一定,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来心愿了 。
正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金瓶梅》第四回——柔玉见世贞语意皆坚,垂泪叹道:“唉!罢了,正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奴有从兄之意,兄却如此无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态尽露,反招君笑,有何脸面为人,留得此画又有何用,罢!不如与画同尽,抹去世上耻笑 。
”...
我本将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什么意思 1、释义出自《琵琶记》,“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 。
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
2、原著简介《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 。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
共四十二出 。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
3、作者简介《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 。
他的生年约在1305年前后 。
他的卒年有元末说和明初说两种说法 。
持元末说者,认为卒于1359年 。
持明初说者,认为卒于朱元璋开国以后 。
高明四十岁左右中了进士,在杭州等地作过小官 。
后来隐居在宁波城东的栎社镇,《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
他的剧作除《琵琶记》外,还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佚 。
我本将心向明月是谁的诗歌啊“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
详解: 第15106页,最后一行,“曼殊和尚诗,余向嫌其妖冶 。
然佳处自不可没,七绝佳句,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清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皆风神绝世” 。

【琵琶记诗词我本将心向明月 我本将心向明月】

咏馨按:此一段句读多误,应为“曼殊和尚诗,余向嫌其妖冶 。
然佳处自不可没,七绝佳句,如‘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清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逢君别有伤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皆风神绝世” 。
注:曼殊和尚——苏曼殊也,(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 。
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 。
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
代表作有《断鸿零雁记》及《碎簪记》 。
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作品 。
曾三次出家 。
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
*另,元.高明《琵琶记》: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
*另,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十六 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我本将心向明月夫言中听父言违 。
”七言绝句,谁知明月照沟渠 。
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我本将心向明月,懊恨孩儿见识迷,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奈何明月照沟渠,落花有意随流水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诗句 。
我本将心托明月...
"我本将心照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这句诗词是什么意思啊?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这七言绝句出自《清诗纪事》扫叶录(第21册),第15106页,最后一行 。
追溯前缘: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
乃妲己因爱伯邑考,为所拒绝,故发此言 。
“照”一作“满” 。
元.高明《琵琶记》: 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 卷三十六 东廊僧怠招魔 黑衣盗奸生杀 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