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意思 现实指导意义什么意思( 五 )


第二 , 《诗经》中的诗歌 , 除了极少数几篇 , 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
在这里 , 几乎不存在凭借幻想而虚构出的超越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神话世界 , 不存在诸神和英雄们的特异形象和特异经历(这正是荷马史诗的基本素材) , 有的是关于政治风波、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 。
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 , 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 , 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
第三 , 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 , 《诗经》在总体上 , 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
无论是主要产生于社会上层的大、小《雅》 , 还是主要产生于民间的《国风》 , 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 , 密切联系时事政治 , 批判统治者的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 。
其意义虽主要在于要求维护合理合度的统治 , 给予人民以较为宽松、可以维持生存的条件 , 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 , 当然是有价值的 。
关心社会政治与道德 , 敢于对统治阶层中的腐败现象提出批判 , 应该说是《诗经》的优秀之处 。
但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 。
正像我们在前一节中举例分析的那样 , 这一种批评完全是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的立场上的 , 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 , 而不能不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 。
就以《相鼠》一诗来说 , 它可能是批评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 , 也可能是批评对“礼仪”的具有进步意义的破坏行为 。
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 , 诗对于这两种现象都是适用的 。
要说《诗经》这一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 首先要说明:《诗经》的政治性和道德性 , 在后世经过曲解而被强化了 。
本来不是直接反映政治与道德问题的诗 , 包括众多的爱情诗 , 在汉代的《毛诗序》中 , 也一律被解释为对政治、道德或“美”(赞颂)或“刺”(批评)的作品 。
因而 , 一部《诗经》 , 变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
后代诗人继承《诗经》关注社会政治与道德的特色 , 同样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 。
一方面 , 提倡这一特色 , 可以纠正文学过分趋向游戏和唯美倾向 , 发扬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 , 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强调这一点 , 也必然妨害文学的多样化发展 , 抑制情感的自由表达 。
第四 , 《诗经》的抒情诗 , 在表现个人感情时 , 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
看起来 , 像《巷伯》批评“谗人” , 《相鼠》批评无礼仪者 , 态度是很激烈的 。
但这种例子不仅很少 , 而且并不能说是纯粹的“个人感情” , 因为作者是在维护社会原则 , 背倚集体力量对少数“坏人”提出斥责 。
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 , 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 , 则已显得畏惧不安 。
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 , 乃至男女爱情 , 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 。
由此带来必然的结果是:《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 。
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 中国后代的诗歌 , 也是以抒情——抒忧伤之情较为普遍 。
克制的感情 , 尤其忧伤的感情 , 是十分微妙的 。
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 , 一泄无余 , 而是委婉曲折 , 波澜起伏 。
由此 , 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 。
这一特点 , 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
另外需要说到 , 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 , 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 , 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 。
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 , 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 。
因此 , 在封建专制时代 , 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 , 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 , 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