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四 )


阴山东南部即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以种植业为主,也是古代所称的“中原” 。
“不教胡马度阴山”即遏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解析: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
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解析: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
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
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
2、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望庐山瀑布》解析:由瀑布的高,自然让人联想到庐山海拔之高,不难想象到了夏季人们还要到位于南方的庐山避暑,由于庐山海拔高,山上的气温是较低的 。
正如位于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马扎罗山上依然白雪皑皑 。
又如宋朝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李白《将进酒》解析:这二句描写的是黄河源源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
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
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头面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了许多支流,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
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来 。
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
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青山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 ——李白《早发白帝城》解析:诗中以“轻舟”沿江下行,来形容长江流速之快 。
而“彩云间”三个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以体现长江上下游之间的斜度差距,突出长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说明长江蕴有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 。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
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 。
由于两岸青山的约束,水流湍急,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蜀道难》解析: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可以想见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岭环绕,不难理解贯穿陕西和四川的宝成铁路(宝鸡——成都)和贯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艰巨 。
3、诗...
关于古诗的来源古诗古诗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 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