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古镇诗词 南宁杨美古镇在哪里

杨美古镇诗词 南宁杨美古镇在哪里

描写大自然的诗〔要有山有水有桥〕是的,我们必须仰望点什么 。
必须时刻提醒自己 : 让疲倦的视线从物面上挪开,从狭窄而琐碎的生存槽沟里昂起,向上,向着高远,看一看那巍峨与矗立,看一看那自由与辽阔、澄明与纯净…… ——王开岭一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 是一个古镇的名声在吸引四方来客,还是四方来客被一个古镇的精神文化内涵所吸引?对于这个有点模糊得近于苛刻的疑问,我想,从如今人们的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迥异性方面来考证,可以得出互不相同的答案 。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有点模糊而近于苛刻,是因为它本身蕴藏着极为细微的触角和探须,蕴藏着一种话语的尖锐和直捣时弊的锋芒 。
它要求人们以内心的耿正为基础来作出诚恳的回答,在这方面,可看出它的提出和要求,实则是一种真诚的内在呼唤和试图的美德引导 。
如果说,人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以暗哑的姿势和静止的思想来等闲视之的话,我们也不必强求和严苛 。
但是,即使没有人提出,它也是存在的,它隐匿在内部世界而洞察外部的客观物象,即所谓的“道德审查”,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看,个人的自觉意识里原有的反叛和澄清的思想就突显得极为激烈,也就是说,勿宁让道德监察,弗如自己作个痛快淋漓的诉说和抒怀 。
谈到诉说和抒怀,我就想到和自由有关的一切事物,比如独抒性灵的个性、坚持真理的风骨、超凡脱俗的气质、曲径通幽的宁静、守望精神的思想 。
这些事物,它们以真实和坚硬的存在,深深的撞击了我的灵魂,我感到有一种温柔和谦逊的力量正从身体的深处向外生长,长成我温静的外形,却塑造了耿直而又自由随性的内质 。
我看,我是不用游移不定的,我是属于后者的,即被一个古镇的精神文化内涵所吸引,从而作无悔而欣慰的踏访 。
二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瓜果飘香 。
从吴圩镇到杨美古镇的路上,途经瓦西乡和江西村等几个村寨,一路上山环水绕,密树成林,天上的白云倾泄出泫然的光彩,微风掀起发丝,吹奏出一声声欢送的乡村歌曲,我沉醉在无边的遐想里,有一种忘乎所以的情感在心底涌动 。
到现在为止,一想起那种情感的发端和不由自主的愉悦,我全身便会激奋起来,亢奋的心情和冲动占据了整个意识 。
究其原因,或许便是古镇的原生态气息在作祟吧,或许也是我本质里有一种东西渐渐暗合了古镇的风格和内蕴,或许更是……总之,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让我变得柔软和坚硬、变得骄傲和自豪、变得率性和羁狂、变得疼痛和隐伤……临近杨美古镇,山路的两旁,四围的村野,平阔的田地上,都站立着莽苍的芭蕉树,树上垂挂着沉甸甸的果实,昭示着一派丰收的气象,给人心里填满了殷实的欣悦,我不由自主地为杨美人的辛劳和智慧感到赞叹 。
昔日唐朝诗人赵嘏登临江边楼阁时,看到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景象后,触景生情,在《江楼感旧》一诗中言道: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
从诗句所透露的感情里,可见其思绪的茫然和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因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不能相聚而备添几许惋惜和感伤 。
我咀嚼着诗人的情感碎片,咽在感性的思想深处珍藏,然后修整衣襟,静悄悄的走进杨美古镇 。
进入古镇,立刻感受到一种中国山水墨画的雅致和婉丽,雕栏玉砌的状元桥和清澈浅蓝的池塘边,翠竹婆娑,绿树依依,水榭楼阁悠然自在 。
古老的青墙黛瓦叠檐错落,典雅的翘角屋脊,犹如古代妇女头上亭亭的玉饰 。
走在道光十年铺成的石板路上,细看那深褐色的石板,深浅不一的裂纹像无数张急于倾诉的嘴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
青砖砌就的墙壁,庄重而肃穆,从其旁边走过,丝毫不感到一种文化象征的压抑,心情反而显得平静自在 。
杨美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建筑,其中清代的占有绝大部分 。
做工考究的门扇,雕纹镂空的门楣,气派万千的影壁,无不渗透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底蕴。
走进明清建筑里,屋里吹来淡淡的风,仿佛一首古朴优雅的弦乐正在耳旁弹奏 。
斑驳古旧的大门诉说着历史的流光和痕迹,门廊上暗淡风化的青瓦也覆上了一层岁月的哀愁和忧怨,但是檐梁和脊檩上镂空的精美雕饰依旧显示着往昔的风华和气派,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中国古代民居蕴涵的深义和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