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赏石的诗词 观赏石的成因

有关赏石的诗词 观赏石的成因

请问关于石头或玉石,的诗词或典故 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玉的影响无所不在 。
许多以玉喻人的诗歌都及其优美,譬如: 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 。
——《晋书?卫玠 传》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
——曹植《美女篇》 瘦觉玉肌罗带绶,红杏梢头,二月犹浅 。
——欧阳修《蝶恋花》 歌彻阳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 。
——杨维桢《学书》(玉尖是指美人的手指) 体妖娆,环婀娜,玉甲银筝照座 。
——黄庭坚《更漏子》 玉芽开手爪,苏颗点肌肤 。
——白居易《阿雀》(玉芽是指婴儿的小手) 日日献玉衣,旦旦荐玉食 。
——《列子?周穆王》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咏玉阶诗 王枢 玉阶已夸丽,复得临紫薇,北户接翠幄,南路抵金扉.重叠通日影,参差藏月辉,青苔梁珠履,微淀拂罗衣.独笑昆山曲,空见青凫飞 翡翠齐火,络以美玉 。
流悬黎之夜光,缀隋珠以为烛 。
金 玉阶,彤庭???? 。
珊瑚琳碧,瓀珉璘彬 。
《西京赋》 管子论玉:"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 ,义也;廉而不刿 ,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抟彻远,纯而不淆,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孔子论玉:"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 ,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拙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许慎在中概括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传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怯,洁之方也." 从管子的九德,到孔子的十一德,再到许慎的五德,儒者赋予了玉堪称完美的精神实质 。
实际上,儒者借玉喻己,寄托自己的追求,并要求人们都做玉一样的人,玉,就是君子,是君子仁人的完美化身,是立身社会的标准 。
千百年来,儒者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了一个再好不过的 形象圣君 。
基于儒教的无所不在的巨大影响力,玉,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灵魂的物化形态 。
玉,同孔子一样,为天下人所推崇 。
因而,安身立命,不可不“比德如玉”,时刻牢记“玉不去身”、“守身如玉”,牢记“书中自有颜如玉 。

关于竹的诗词 画竹歌 作者: 白居易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举世无伦 。
萧亦甚自秘重 。
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 。
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 。
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凡一百八十六字云 。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嬴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
野塘水边倚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
举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
酬人雨后玩竹 作者: 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
新竹 作者: 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 。
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
咏竹 作者: 吴孔嘉 几竿清影映窗纱,筛月梳风带雨斜 。
相对此君殊不俗,幽斋松径伴梅花 。

关于"玉"的诗词 典故 以及成语 搜集.玉的诗词(一)采玉行 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 。
绝岭夜无家,深榛雨中宿 。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
韩少尹赠砚诗 故人在遐远,留砚宠诗文 。
白水浮香墨,清池满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