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文人的诗词 赞扬诗人的诗句( 三 )


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如鹤立鸡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势,故被古人视为顶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 。
满山的苍松翠柏更显出它的壮美 。
泰山因其高,气候垂直变化,山下为暖温带,山顶为中温带 。
山上多云雾,年平均降水量达 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 75O毫米 。
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古人得不到科学解释,便产生了神秘感,认为泰山是“出云播雨”、“神灵所居”的天府,因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山神 。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 2000多年间,先后有 13代帝王 31次到泰山封禅或祭祀,使泰山拥有“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至高无上地位 。
泰山还有悠久的宗教活动史,广大文人学士的游览观赏史,学者的科学研究史以及农民起义活动史等等,从而构成了极为丰富的泰山历史文化内容 。
据历史记载,东汉时,泰山的道教就已相当兴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碧霞元君,在岱顶建碧霞祠以后,更是盛极一时,至明代,达到了顶峰 。
佛教亦于东晋时传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灵岩寺 。
泰山作为游览审美对象的历史,也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颂歌 。
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迹的名人当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张衡、文学家蔡邕、学者班固、马融等,都游历过泰山 。
东汉学者应劭〔sh¨o绍〕的《泰山封禅仪记》,就是现存最早的游记之一 。
曹植、陆机、谢灵运、李白、杜甫、苏东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风景美学的重要开拓者 。
泰山的文化遗迹中,尚有 1800多处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庙至岱顶的登山道两旁 。
其年代,自秦汉至当代,连续两千多年;论书体,真、草、隶、篆,无不齐备;流派,欧、赵、颜、柳,各呈风彩;内容,大多是点化名山胜景,弘扬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观,浩浩古今 。
自本世纪初开始,现代地质学开创了泰山自然科学的研究篇章,揭开了泰山自然发展历史的奥秘,确认了泰山北侧张夏——崮山地区的寒武系地层是我国北方寒武系地层的标准剖面 。
在我国寒武系区域地层对比和国际寒武系地层对比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雄伟壮观的泰山,数千年来,自然景观融入了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艺术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 。
其主景区逐渐形成三重空间一条轴线的景观格局 。
所谓三重空间,一是以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泰安城,它是封禅、游览、朝山进香的服务基地,是古代的旅游城,二是城西南蒿里山的“阴曹地府”,三是南天门以上的仙界天府 。
一条轴线是指连接这三重空间的景观带,主要是泰安城岱庙中轴线北延岱宗坊上至玉皇顶长达6300级(号称7000级)的登道“天阶” 。
通过沿途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构成一条“步步登天”雄伟壮丽的景观序列 。
在泰山雄伟博大的怀抱里潜藏着秀丽的桃花峪,险峻的龙角山,奇特的天生桥,幽深的灵岩寺,奥秘的后石坞、天烛峪,高旷的岱顶等 。
泰山具有特殊的内蕴,即自然山体之宏大,景观形象之雄伟,赋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灿烂,名山历史之悠久 。
因而,泰山无论在帝王面前,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凡我炎...
历代文人赞颂萧山的诗和词诗词小筑为您解答:如果您需要大量的,建议去看看《萧山古诗五百首》萧山祗园寺 丘丹东晋许徵君,西方彦上人 。
生时犹定见,悟后了前因 。
灵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频 。
碑存才记日,藤老岂知春 。
车骑归萧詧,云林识许询 。
千秋不相见,悟定是吾身 。
送崔使君萧山祷雨甘泽遽降 李群玉谢公一拜敬亭祠,五马旋归下散丝 。
不假土龙呈夭矫,自然石燕起参差 。
预听禾稼如云语,应有空蒙似雾时 。
已向为霖报消息,颍川征诏是前期 。
题萧山庙 温庭筠故道木阴浓,荒祠山影东 。
杉松一庭雨,幡盖满堂风 。
客奠晓莎湿,马嘶秋庙空 。
夜深池上歇,龙入古潭中 。
同萧山陈长官县楼登望 方干坐看南北与西东,远近无非礼义中 。
一县繁花香送雨,五株垂柳绿牵风 。
寒涛背海喧还静,驿路穿林断复通 。
仲叔受恩多感恋,裴回却怕酒壶空 。
萧山道中作 乾隆溪窄绿塍阔,水肥乌榜轻 。
开篷画芃蒨,挂席剪澄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