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介绍 诗词中国( 五 )


原始的诗歌基本上没有被记录下来 。
《吴越春秋》中《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猎歌,但这也仅仅是猜测 。
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
1.《诗经》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设有专门的采诗官,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喻等目的做诗、献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编成《诗》 。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 。
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
《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的社会生活,涵盖地域广泛,黄河以北直至江汉流域的都有 。
汉时,先有鲁、齐、韩三家诗,立于学官,后有《毛诗》 。
《毛诗》盛行后,齐、鲁、韩三家诗先后亡佚 。
历代解《诗经》者颇多,较好的有宋朱熹《诗集传》、清王夫之《诗经俾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慊《诗三家义集疏》等 。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称为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 。
“风”本是乐曲的统称 。
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 。
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
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 。
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
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
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
“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 。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
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
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
《雅》、《颂》中的诗歌,对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
孔子曾概括《诗经》的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
2.《楚辞》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楚辞》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两位诗人 。
诗人之作,由于其个人的天赋才能、高度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艺术遗产的继承,一般说来比起民间朴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为丰富,在情感上更为细腻,在艺术上更为精致 。
屈原、宋玉的作品,“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