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七绝诗词 祭母七绝诗词

冬天七绝诗词 祭母七绝诗词

描写冬天夜晚的七绝诗《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 。
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 。
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
才思:才华和能力 。
【赏析】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 。
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
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
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 。
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 。
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
"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 。
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 。
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 。
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 。
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 。
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 。
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 。
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 。
"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