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含义 诗词歌赋( 二 )


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 。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 。
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 。
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 。
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
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 。
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 。
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 。
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 。
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 。
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
”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
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
诗词歌赋里的“赋”是什么意思啊?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
【关于诗词歌赋的知识】搜集一则诗歌知识是什么意思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可以吟诵的文学样式,但细分起来,它们却各具自己的特点 。
诗 古代以不合乐为“诗”,合乐的为“歌” 。
诗有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新体诗)之分 。
古体诗指汉魏六朝以前的诗作,它句式较自由,不讲求对仗、押韵;近体诗指唐代开始形成的律诗和绝句,也包括排律,它们在字数、句式、格律、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现代诗指以现代汉语写成的较自由的诗,它可根据需要,尽情地抒发感情,讴歌生活 。
词 是从诗发展而来的,有“词乃诗之余”的说法,是按照某个词牌所规定的平仄、字数、句数填写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 。
它要求严格,讲究格律,五十八字以内的叫“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个字的叫“中调”,九十一字以上的叫“长调” 。
歌 古代把合乐供演唱的诗称为“歌”,后来又常同诗一起称“诗歌” 。
此外,还专指某一类型的诗作,如“儿歌”、“民歌”、“山歌”、“情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