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扩写诗词 天净沙秋思扩写( 四 )


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
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 。
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 。
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
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
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 。
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 。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
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
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 。
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 。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 。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 。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
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
天净沙秋思扩写800字 黄昏,夕阳余辉挥撒大地 昔日如绿色流水瀑布一般的青藤早已枯萎,只剩下苟延残喘的枯枝败叶,夏青树早已老去,只剩下空心的树干,乌鸦一声声的鸣叫似乎在悲叹秋天到了,后,亦拍着瘦弱的翅膀飞向了模糊的天空 。
一条不知何时建起的小桥在微微颤抖,流水不知疲倦地哗哗长流,看那稀稀疏疏的村居,炊烟袅袅,恐怕里面的人早已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了 。
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痴想着,是否能沿着这条小路回到自己的家呢?西风沿袭,寒意透心,这匹老马也似乎在这寒风中瑟瑟发抖 。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看不见了,伤心伤心复伤心,在天涯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呢?
天净沙秋思扩写400理想又有多远?不去想吧?他不敢看,也不敢想,抖得他的心也晃悠起来 。
马是如此地瘦了,他自己呢,小桥更老得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 。
路边有一些孤独的树木神色黯然的垂着头,似乎想挣脱纠缠在身上一些蔫蔫的藤,他感觉到鬓边的发丝猖狂地飞舞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不要问我为什么为什么流浪远方…… 秋风秋雨愁煞人 。
西风又起了 。
只有那弯弯曲曲的古道,迈着沉重的步子,强打着精神通向远方 。
离家已经多久,他记不清了,归家还有多远?家乡有多远,走在春花秋月里,愁思不尽啊,走在现实历史间,偶尔盘旋,空气中似乎也听得到鸦们沉重的喘息声 。
路边小河里的水干得差不多了,余留的一点儿也在无声的挣扎着这是一个寂寂的秋末的黄昏,石板也老了,小桥流水人家:羁旅漂泊之人,不敢对镜啊!镜中又该有多少白发添啊! 走吧走吧,走在这黄尘古道上,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