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循序渐进的诗词 形容循序渐进的诗句( 四 )


古诗词名篇+赏析25首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 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 , 加强自身修养 , 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 , 担负起时代赋予古诗词赏析我们的历史重任 。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 , 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 , 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 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 , 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与赏析 。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 , "不仅作家在创作 , 读者也在创作 , 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 , 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
"(易卜生语)所以 , 真正的领悟 , 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 , 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 , 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 , 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
然而 , 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 , 开阔的意境 , 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 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 , 成功在于追求 , 事业永无止境 。
这说明 , 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 , 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
学习方法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
"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 , 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
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 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
所有这些 , 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
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 , "熟读唐诗三百首 , 不会作诗也会吟" , 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
当然 , 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 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 , 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歌德谈话录》) 。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 , 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 , 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
"可见 , 通过多读好的作品 , 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 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 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
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 , 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 。
可以说 , 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 , 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 , 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 , 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
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 , 即偶能窥其微妙 , 日后终至茫然 , 故评注不可以已也 。
"因此 , 每次阅读古诗词时 , 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 , 对于训练思维 , 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
特殊之处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 , 了解这些特殊之处 , 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 。
语法方面 , 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
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 , 这是"浣女归而竹喧 , 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 , 其目的 , 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 , 后见其人 , 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 , 后睹其物 。
先果后因 , 隐显结合 , 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
格律方面 , 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 。
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 , 其颔联"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形容词对形容词 , 名词对名词 , 动词对动词 ,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 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 ,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 上下词性一样 , 结构相同 , 对得非常工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