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世界中优美的诗词 完美世界诗词( 三 )


说方言之能 , 终必停止 , 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
爱是恒久忍耐 , 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 , 爱是不自夸 , 不张狂 , 不作害羞的事 , 不求自己的益处 , 不轻易发怒 , 不计算人的恶 , 不喜欢不义 , 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 , 凡事相信 , 凡事盼望 , 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
喜欢这样的话还有好多喜欢的诗 。



但是打上来 。



就太累了 。
短点的优美诗歌散文你看一下舒婷的《惠安女子》 , 十分惟美:《惠安女子》:野火在远方 , 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 , 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 , 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 , 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 , 成为传奇惠安女子是我国福建省惠安县沿海几个村镇汉民族妇女群体 , 那儿的男子长年漂泊在海上 , “留守”几乎是所有惠安女子的现实处境 。
但长期以来她们一直默默隐忍了生活的苦涩 , 以勤劳、温良、孝顺呼应着传统文化期待 。
舒婷通过她独特的女性情感体验贴近这些女子 , 《惠安女子》是唱给她们的一首悲悯的歌 。
福建惠安 , 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 , 十雨九涝”的地方 , 闭塞 , 贫穷 , 封建陈规陋习 , 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 。
早婚 , 长住娘家 , 集体自杀 , 历史留下过触目惊心的记载 。
惠安女子社会地位底下 , 生存环境恶劣 , 但外部世界看来 , 惠安女子裹方巾 , 戴斗笠 , 着短褂 , 束银带 , 古老而美丽的服饰 , 加上自然绰约的身姿 , 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 , 惠安女由此博得世人普遍的惊异和赞赏 , 于是她们出现“在封面和插图中间 , 成为风景 , 成为传奇” 。
有着博爱情怀和敏锐洞察力的诗人 , 从人们普遍的猎奇心态下对惠安女子的浅表性的欣赏的背后 , 看到了世人浅薄 。
南国家乡的姐妹的生存处境 , 普天之下女性的“并未苦难已经绝迹”的命运 , 激发诗人“为妇女请命” , 抗议世人对惠安女乃至普天下女性生存处境的麻木“忽略” 。
“野火在远方 , 远方 , 在你虎魄色的眼睛里 。
”诗人从现实中惠安女子琥珀色的眼睛联想到古远蛮荒的野火 , 让惠安女子和古老民族的女性意像产生叠加 , 在这种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下 , 惠安女便具有了“古老”的色彩 。
而这种因历史文化幽闭和与外界文明隔绝而形成的“古老” , 在世人看来是“美” , 是“风景” , 但在惠安女自身则是一种沉重 。
“以古老的银饰 , 约束着柔软的腰肢” , 诗中的“约束”二字 , 强调了古老传统对现代女性的束缚 , 隐约透露出惠安女子的“忧伤和痛苦” 。
“幸福不可预期” , 幸福对惠安女来说只是曾有过的美丽的梦 , 但在冷酷的现实的面前 , 她们的梦只能像“蒲公英一般徐徐飘落在海面” , 随着“浪花” , 消失得“无边无际” 。
面对“并非已经永远绝迹的苦难” ,  惠安女默默忍受 , 夕阳晚照 , 洞箫、琵琶凄婉的乐声 , 多少次唤醒过惠安女内心的忧伤 , 但她们只是默默忍耐 , “把头巾轻轻地咬在嘴里” 。
惠安女内在这般“贤惠” , 外表是这般的美丽 , 自然成了人们欣赏的“风景” 。
这种把女性视为“风景” , 却无视女性独立的人格和生存环境的改善 , 忽略女性“美丽”下的忧伤 , 令诗人痛心疾首 。
惠安女子这一意像 , 是诗人向那些愚昧麻木的世人发出严正的抗议 , 也是对我们社会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 , 关注女性的生存环境的真诚的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