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与农民的朝代古诗词 农民朝代( 二 )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
次年任宰相 , 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
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 , 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
因保守派反对 , 新法遭到阻碍 。
熙宁七年辞退 。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 , 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 封舒国公 ,  改封荆 , 世称荆公 。
卒谥文 。
他强调“权时之变” , 反对因循保守 , 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他主张“绝求正所以经世务” , 设置专局 , 使子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 , 以为诵习的定本 。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 , 《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 。
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 , 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
散文雄健峭拔 , 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诗歌遒劲清新 。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 《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 。
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 , 多已散佚 。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
古诗今译 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 , 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 , 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
名句赏析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 , 旭日初升 , 家家户户点燃爆竹 , 合家喝着屠苏酒 , 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 , 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
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 , 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
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 。
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 , 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
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 。
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 。
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 , 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 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 。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 , 取材于民间习俗 , 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 , 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 , 饮屠苏酒 , 换新桃符 , 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 ,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 , 这种习俗古已有之 , 一直延续到今天 。
屠苏 , 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 。
古代风俗 , 每年正月初一 , 全家老小喝屠苏酒 , 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 , 挂在门框上 , 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
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 , 旧的一年过去了 。
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 , 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 , 承接前面诗意 , 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
“曈曈日” , 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
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 。
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 , 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 , 以求“避邪” 。
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 , “新桃”省略了“符”字 , “旧符”省略了“桃”字 , 交替运用 , 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
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
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
其实 , 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 , 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 , 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 。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 。
其中含也有深...
30首古诗带诗意和诗人17、 关雎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 , 栖息在河中的小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