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是一种强盗逻辑( 三 )


一般的论证过程是从前提条件推导出结论 。循环论证的特点是: 前提就是结论,结论就是前提。比如说著名的“心诚则灵”理论 。
“大师,我许的愿为什么不灵?”
“心诚则灵 。”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心诚呢?”
“愿望实现了 , 就能证明你心诚了 。”
你看,这句话等于说:“只有被证明灵验了的心诚才会灵验 。”——这就是循环论证 。
听我这么解释完,你肯定觉得这种逻辑很搞笑吧——但如果我说“足够努力你就能成功”,你怎么就信了呢?
诉诸无知有两种形式:
现实中的例子很多,比如以下两个——
“太阳系一定在少于一百万年前形成,因为就算太阳只是由煤和氧组成,以太阳释放能量的速度,在这段时间内燃料必已耗尽 。”(这是19世纪百科全书的诉诸无知的谬误,建基于在当时没有方法比煤更有效率的燃料 。当20世纪发现辐射和核聚变,太阳的年龄即被假设为数十亿年 。)
伯明翰主教蒙特弗洛尔(Hugh Montefiore)在他的著作《神的可能性》(Probability of God)驳斥进化论时写到:“如果北极熊在北极没有任何天敌 , 那么它们便不需要一身白色毛发作保护色了 。”这论断被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著作《盲眼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中推翻 。道金斯指出当北极熊捕猎时,保护色能协助隐藏行踪,以免被猎物发现 。
这个逻辑错误现象,大家应该在生活中看见的比较多 。
一种常见的以偏概全是“地图炮” 。地图炮原来是一个塔防游戏里特别厉害的大面积杀伤武器,后来被引申为“地域攻击者 , 或是以少数人的行为否定某个群体行为”的地域性以偏概全 。
比如,“东北人都是黑社会;广东人什么都吃;山西人爱吃醋;河南人总被黑……” 。
另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 是把“多因素带来的成功”简化成“只要……就……” 。大部分的成功学和相当一部分的商业书籍 , 都使用了这个套路——把某件需要很多因素构成的事归功于一个点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维呢?
在心理学中,这种思维叫“成见效应”,也就是“光晕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
就像是盲人摸象,摸到一个点,就以为大家就是这样的 。
“大家都……”也是一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因为大家都……所以是对的” 。
比如“这么多人吸烟也没事,所以吸烟没问题 。” “大家都在读的书,一定对我也有用 。”
“科学家种太阳”在他的文章《为什么我从来不看知乎的回答》中提到一个有趣观点 。他认为知乎的回答都是通过点赞顶上来的,而在一个专业领域,知道真相的人只是少数,所以点赞数较高的答案很容易沦为一群人的价值判断,而这个答案很可能不是事实判断,这就容易进入从众谬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