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春节”还是“欢渡春节” 请有确切答案的回答。( 二 )


导读: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新年,春节的叫法自古就有,对于春节的由来,我们都不知道,那么春节为什么叫春节?春节有几种叫法呢?以下是我对春节的传统习俗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
春节为什么叫春节
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在过春节时,正是农历正月十一,而立春是新一个节气的开始 , 也是春季的开始 。一年之计在于春,古代人非常重视立春节,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因此立春又叫春节 。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是全新的一年,是我国自古以来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又叫做元日、元旦等,民间俗称为“过年” 。其实,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三十这一天,人们就已经开始“过年”了,大家都做好了饭菜,还包了水饺,一年人团聚在一起非常开心 。
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都闲了下来,几乎是不工作,也不干农活,并且也不会清洗衣服 。对于一整年都忙碌的人来说,过春节就是休息日,因为一整年都在忙碌中 , 而过春节的这一天,要好好休息 。
过春节时,有许多习俗,不仅要贴窗花 , 还要包饺子,并且还会放鞭炮、挂灯笼 。待新年的钟声敲过 , 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 , 新的一年开始了 。
春节有几种叫法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 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 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春节的传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变迁 , 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人们生活情趣的丰富,“年节”活动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 。
在汉代,人们在无法抵御灾难之时,信鬼信神,故在年终到来之时,一面欢度佳节,一面驱疫疠、除恶鬼,故在除夕这一天要削桃木梗制成捉鬼仙人神荼、郁垒二人的形象,立于门上,以防鬼进家 。这一习俗传到朝以后,人们因刻木为人形太繁琐神荼、郁垒二人的名字,挂在门上,称为“仙木”或“桃符”,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 。
为了加强驱鬼击鼓驱鬼除瘟疫的舞蹈——逐傩 。
这原始巫舞的“逐傩”舞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在汉宫廷中亦成为一种规模盛大、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活动 。在“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之际,金鸡长鸣,新年来临 , 人们要放爆竹驱鬼、祭祖,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椒柏酒”,饮“桃汤”,即取桃之叶、枝、茎三者煮沸而饮,可压邪气,制百鬼 。“元旦”这一天还要拜年,走亲访友,互致节日之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