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天天喝酒的成语( 六 )


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 , 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 , 无比清丽 。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点染之间  , 不得有他语相隔 , 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 相互烘托 , 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 , 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 , 也将失去光彩 。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 , 更与何人说” , 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 , 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
这种格调的形成 , 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 , 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 , 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 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
赏析二 。
4描写喝酒的诗句1、烹羊宰牛且为乐 , 会须一饮三百杯 。
——李白《将进酒》2、沽酒聊自劳,开樽坐檐隙 。主人奏丝桐,能使高兴剧 。
——独孤及《客舍月下对酒 , 醉后寄毕四耀》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行》4、莫辞酒,此会固难同 。
请看女工机上帛,半作军人旗上红 。——韩愈《赠张徐州莫辞酒》5、酒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