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是什么意思( 二 )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 。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 。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
第二,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命题,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命题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经典表述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离不开“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不能忽视马克思关于在其“现实性上”、“总和”的规定 。马克思指出,只有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入手,系统整体地考察人的本质的复杂结构即社会关系的总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个命题与其说是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下的定义,不如说是马克思提出了探究人的本质的科学方法 。
第三,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有学者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质之间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本质 。这里,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的背景和前提,马克思所谈的需要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的需要本质上是自然物质长期进化的产物,是历史地形成的,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 。人的需要从根本上同人的社会存在相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必然性 。还有学者把“需要”本身理解为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需要”,但“需要”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 。譬如,任何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要,这些“需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正如我们无法通过一个人所吃的食物、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开的汽车来判定一个人的本质,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消费水平上的差异 。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需要内容的占有途径、取得方式和消费态度等,便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 。
我们认为,人的本质可以界定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人正是由于在某种动力(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 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根据这一界定,可以这样理解: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而能够相互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中形成的不同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之所以为每个人,而能够彼此区别开来的最根本的特征 , 是基于一定的需要在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个性 。总之 , 人的本质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生成、体现和确证 。这种实践,是基于某种需要所进行的实践,而离开人的需要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