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考试不容易( 二 )


据史料记载,考试时,在保和殿内东西摆放十数排考桌,因为殿内阴暗,光线不够充足,所以坐在后排参加考试的考生有时根本看不清试卷上的字迹,只能主动搬到殿廊进行考试 。
考桌也十分奇特,桌子就像炕几一样,考生们只能盘膝趺坐 。南方籍的考生就十分不习惯这种桌子,于是有些人就选择自己携带特制的考桌入场考试 。自带考桌考试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保和殿的殿基很高,有三层石阶,同时还需转行数十级才能到达丹墀 。这让自带考桌的考生们叫苦不迭,还没等开始考试答题,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再加上古时考试的时间很长,综合来看,完成殿试也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 。
考题难度大
殿试题目最初由内阁大学士提前数日拟定,为了便于皇帝选择,一般会准备多道题目 。呈交皇帝后,由皇帝最终决定选取哪个题目 。但这一方式存在弊端,经常出现殿试之前考题泄露问题 。
后来便改为由读卷大臣在殿试前一天秘密拟定题目,呈交皇帝钦定后,立即刊刻印刷 。刊印场所由护军看守,严防试题泄露 。直至殿试当天凌晨,试卷才印刷完毕 。“新鲜出炉”的试卷随后被拿到考场,分发给参加考试的各位考生 。
试卷上的试题是一道策问,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中的某句话 。殿试考生要根据自己掌握的儒学经典,结合朝廷的实际情况和问题,采用八股文结构,用自己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和论述 。清代顺治皇帝时期,一篇八股文为550字;康熙皇帝时期,一篇八股文为650字;之后,又增至700字 。殿试试题的字数和题目与现代考试的作文题十分类似;不同的是考试时间的长短,现代考试作文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殿试考试时间较长,规定在太阳落山前交卷即可 。
交上来的试卷被迅速送往保和殿东侧的中左门,在那里有弥封官等待封装试卷 。古时封装试卷也与现代考试封卷类似,要盖住考生的名字,之后将试卷装入固定的箱子里,护送至专门阅卷的场所——午门内朝房 。在这里,等候多时的读卷大臣要花费两晚一天的时间来阅卷 。读卷大臣由皇帝钦点,阅卷为全封闭式,阅卷人员不得出宫 。
独占鳌头状元郎
阅卷大臣对殿试试卷进行等级评定,在诸多试卷中挑选出10份优秀试卷,并初步排列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次 。10份依旧弥封的优秀试卷和读卷大臣排列出的名次交由皇帝亲自审阅,并由皇帝最终钦定状元、榜眼和探花 。
【古人考试不容易】一般情况下,皇帝都认可阅卷大臣拟定的名次 。皇帝钦定名次后,试卷得以拆开弥封 。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皇帝在拆开弥封后,可能进行名次更改 。据史料记载,状元的名字十分重要,明成祖就曾因名字好坏更改状元人选 。之后,明清两代历任皇帝都对状元的名字十分重视,如果考生名字的读音、字形等犯忌讳,或者不够雅致,或者入不了皇帝的“慧眼”等,都有可能与状元失之交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