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谁说上海人小气又排外( 二 )


英法美等国也相继在上海创立租界 。外国人逐渐将其经营中心由广州转向上海,在沪七办船厂开银行,从内地收购原料运出,从国外运进成品转销各地 。
上海发达贸易的需要,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福建船员,到达上海 。他们可谓是最早到达上海的大批移民,他们乘着西风而至 。
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谁说上海人小气又排外

184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宣布上海港开埠通商 。上海作为中国的东大门成了一个重要的对外交往口岸 。

苏南浙东财阀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太平军攻占苏常和杭州,这些地区的地主商人们携巨款迁沪,形成苏南浙东财阀 。他们到达上海后,投资钱庄贸易丝厂等商业,与广东买办一争雌雄 。
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使江浙商人获得天赐良机,因为小刀会会员与广东买办关系密切,其中许多分会还由广东买办掏钱资助,其失败后,江浙商人立刻攻击广东人居心叵测,这也使外商怀疑广东买办,转而雇佣江浙人充作买办 。
此后,江浙商人百思特网逐渐占据上海经济鳌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江浙财阀支持蒋介石,进一步巩固了在上海的地位,直到目前上海最富有者群体中江浙籍仍占多数 。
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谁说上海人小气又排外

上海小刀会起义

难民
上海的移民,一部分是为寻求经济机会而来,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逃避家百思特网乡的战乱和饥荒而来 。
许多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大多都是农民,没有文化,只有力气,于是从事体力活,做码头工人、拉黄包车、搞建筑等等,女性则在丝厂打工,有的甚至不得不从事妓女行业 。他们只能住在棚户中 。
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谁说上海人小气又排外

3、逐渐产生的自我认同

各地迁沪者互相排挤
任何一个移民城市或国家,都会因其移民的来源地不同,产生地缘性的排外现象,上海也不例外 。
早在清末,上海便由各地迁沪者,组成各自的公所会馆商帮,如广肇公所、四明公所,陕西会馆,及潮汕帮、苏北帮、宁波帮等等 。
这些会馆公所以地缘为纽带,将同一省或地区的移民团结起来,而不同的会馆公所商帮之间,又相互排挤,打压 。

户籍管理制度
从1958年开始,上海正式实行户籍管理制度,从此,上海的人口迁出容易迁入难,这对于催发上海人的上海意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上海话的规范化
上海话的规范化,也成为上海人自我认同、区别于上海人与外地人的重要工具 。
此前,上海人也说上海话,但是浦东人讲浦东人的上海话,宁波人讲宁波人的上海话,苏州人讲苏州人的上海话,扬州人讲扬州人的上海话,直到电台广播的上海话节目和沪剧的演出,规范了五花八门的上海话 。
被规范的上海话甚至会演变成一种无形的权力 。易中天在《读城记》里举例说,上海学者余秋雨曾因不会说上海话而感到窘迫,前上海市长徐匡迪也曾因不会讲上海话而受到歧视 。
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谁说上海人小气又排外

来自“囡囡上海话”网络表情
斤斤计较的上海人?
在对上海人的偏见中,斤斤计较,精明小气也是核心关键词 。上海人为何被认为是斤斤计较的呢?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名为《上海一家人》的电视剧轰动一时,编剧黄允当时采访了黄浦、静安等商业闹市区的中小商户和上百位老人 。得出这样的结论:
有的商户是百年老店、名店,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来上海学生意,吃过三年萝卜干,有的再帮师三年,以后当店员、当师傅,其中精明活络的,积点钱和朋友合伙开店,店发了,再拆股各自经营,再发了又开分店 。
上海人口稠密、生存空间拥挤、狭窄,也造就了他们斤斤计较、讲实惠、小家子气等习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市民文化,深刻、持久地影响着上海人的心态、习俗、趣味 。
上海人眼中的中国地图|谁说上海人小气又排外

剧照|电视剧《上海一家人》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聚族而居,而上海作为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覆盖了伦理关系,由于空间狭窄,形成了你占便宜我就得吃亏的局面 。
所以在个人利益上,上海人是不大讲究谦让的,外地人批评上海人势利,确实存在这个现象,一个经济再窘迫的人枕头底下也要压几件笔挺的衣服,因为摆脱了熟人社会,你走在大街上,人家也只认识你的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