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冷|什么叫半导体制冷

半导体制冷(什么叫半导体制冷)
风冷以及水冷,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散热模式了 。其实大家平时使用的一体式水冷,其部分原理仍旧属于“风冷”的范畴,不过是散热器的导热介质由热管的“蒸发-凝结”自动循环原理,替换为依靠由水泵电机主动循环带动的液体传导,最终所有的热量还是通过风扇的转动,形成强制对流,将鳍片(风冷)或冷排(水冷)的热量传递到环境中帮助芯片降温 。因此,风冷与水冷散热器都属于“被动”的散热的形式,因为芯片的高温与环境的低温所产生的温差范围,决定了传统散热器作为"热量的搬运工",最多只能将芯片的温度降低至接近环境温度 。
半导体制冷|什么叫半导体制冷


随着人类对于芯片计算能力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晶体管被塞入了计算芯片,每一个计算单元的密度都在不断提高,同时更高的频率也带给芯片更高的工作电压与功耗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年我们都还将继续追求提升芯片的计算性能,那么也意味着我们也需要不断的持续攻克芯片温度的散热问题 。仅仅依靠现有的“被动散热”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是否需要一种“主动制冷”的新模式出现?
半导体制冷|什么叫半导体制冷


其实关于处理器的散热模式,一直并不局限于常见的风冷/水冷 。为了解决温度问题,实现某些极端的目标(比如极限超频),极客们不断的尝试油冷,压缩机制冷,液氮,干冰等降温方法 。曾经最接近零售市场使用的OCZ CRYO-Z系列压缩机能够通过相变制冷可以使蒸发器温度达到-45℃百思特网,甚至有国外发烧友通过自制三级压缩机系统,将温度降至了-196℃,已相当于液氮的蒸发温度 。但是由于高昂的成本与复杂的使用方式,压缩机系统是不可能普至到家庭使用 。液氮,干冰就更是仅针对极限超频这一特定目标的特殊手段而已,蒸发/升华速度非常快,只能带来短时间的极限效能,这些方式并不具备充分的可控性与可复制性 。

半导体制冷|什么叫半导体制冷


那么有没有一种看上去可控性高,使用简易,成本低廉的散热方式,来解决现有处理芯片的高温问题呢?答案可能还是有的,那就是利用热电效应原理的的半导体制冷技术 。随着今年11月Intel Cryo相关项目的公布,接下也会有采用热电制冷的民用级散热器出现在DIY市场中,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有关半导体制冷那些事 。
什么是半导体制冷?要了解半导体制冷这一具体到终端的技术应用,我们需要先了解的一个有关电与热的基础原理:热电效应( Thermoelectric effect) 。
半导体制冷|什么叫半导体制冷


【半导体制冷|什么叫半导体制冷】


图片来源:《理化检验-物理分册-热电材料的应用、研发及性百思特网能测试进展》 李蒙等著
热电效应是一个由温差产生电压的直接转换,且反之亦然 。简单的放置一个热电装置,当他们的两端有温差时会产生一个电压,而当一个电压施加于其上,他也会产生一个温差 。这个效应可以用来产生电能、测量温度,冷却或加热物体 。因为这个加热或制冷的方向决定于施加的电压,热电装置让温度控制变得非常的容易 。
热电效应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术语,这个理论包含了三个分别经定义过的效应,分别是: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1821年),帕尔贴效应(Peltier effect,1834年)与汤姆森效应(Thomson effect,1854年)
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1821年德国人塞贝克发现当两种不同的导体相连接时,如两个连接点保持不同的温差,则在导体中产生一个温差电动势:
ES=S.△T
式中:ES为温差电动势,S为温差电动势率(塞贝克系数),△T为接点之间的温差
帕尔贴效应(Peltier effect)1834年法国人珀尔帖发现了与塞贝克效应的相反效应,即当电流流经两个不同导体形成的接点时,接点处会产生放热和吸热现象,放热或吸热大小由电流的大小来决定 。
Q=.I=aTc
式中:Q为放热或吸热功率 为比例系数,称为珀尔帖系数,I为工作电流,a为温差电动势率,Tc为冷接点温度
汤姆森效应(Thomson effect)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于1854年发现,当电流流经存在温度梯度的导体时,除了由导体电阻产生的焦耳热之外,导体还要放出或吸收热量,在温差为△T的导体两点之间,其放热量或吸热量为:
Q=.I.△T
式中:Q为放热或吸热功率,为汤姆逊系数,I为工作电流,△T为温度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