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读后感怎么写?( 八 )


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不幸丧母 , 那一节是语文课 , 老师并没有讲课 , 而是很低沉地说:“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件事了吧!她的妈妈和我们的妈妈老师勤劳的、朴实的人 。同学们 , 我们将来都会死的 。”话一出口 , 同学们都瞪大眼睛 , 下意识地“啊”了一声 。
“不会折!老师不会死 , 我们也不会死!”同学们说 。
“会的 。”老师肯定地说 , “人一出生 , 都必然要死 , 这是一个规律 , 谁也改变不了 。”
教室里一片沉默 , 同学们的眼中露出惶然 , 有的摇头 , 有的点头 , 教室里气氛凝重 。
“老师 , 有生命真好!”有位同学说 。
“是的 , 有生命真好 , 所以我们要敬畏生命 , 郑重地去了解生命的真正的意义 。”
读了《敬畏生命》这篇短文 , 我掩卷深思 , 如果人人都爱惜生命 , 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悲剧 , 如果人人都能够爱惜生命 , 我们生存的大家园就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朋友 , 请你爱惜自己的生命 ,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啊!
你可以忽视万事万物的存在 , 因为他们并非因你的存在而存在 。你可以看不见树在空气中呼吸 , 看不见鱼儿在水里的喘息 , 也看不见被沉默覆盖的一切 。但是当你闭上眼睛 , 却一定看得见人与人之间的浮躁和疏离 。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被神请来的客人 , 机器的出现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 , 也越来越随意 。科技革命的推动 , 使物质成就日益显现 , 望着这满目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世界 , 人们似乎产生了能够成为这个星球的主人的错觉 。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什么呢?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疏离 , 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也成了取得物质成就的工具与手段 , 世界变得缺乏温情 。人们似乎已经忘了他们是作为客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 忘了他们身上的伟大责任 。
《敬畏生命》正是这样一本能唤醒人们内心责任意识 , 点燃人们日益冷漠的内心的福音之书 。施韦泽在书中是这样描述这种责任的:“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 , 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 , 光明仅停留在山峰上 。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 , 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 , 看到光明 。这种生命是最高的生命 , 人 。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 , 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 , 能够拜托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这是他在斯特拉斯堡布道时对敬畏生命进行第一次公开阐述中的一段话 。他认为 ,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 , 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自然不懂得敬畏生命 。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着无数生命 , 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着他们 。”所以只有人才能够敬畏生命 , 将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起来 。他认为只有人能肩负起这种责任的理由是:人是具有德性的理性存在者 。其他动物无法摆脱生命意志的自我分裂 , 因此无法敬畏生命 , 而人类可以通过提防三大诱惑将“作为自然能力的上帝 , 与我们所必然想象的作为道德意志的上帝、爱的上帝统一起来 。”施韦泽认为这三大诱惑是:一、“你为什么自寻烦恼?这无济于事 。”这是在当你想行善又感到无能为力时诱惑者发出的声音 。二、“同情就是痛苦 。”“谁亲身体验了世界的痛苦 , 他就不可能在人所意愿的意义上是幸福的 。”三、“人不能这样生活 。”这是指当人们体验了同情的痛苦之后会无法安心享受快乐 , 变得患得患失 , 变得敏感 。施韦泽认为提防三大诱惑的方法是:首先 , 你对自己说 , “互助和休戚与共是你的内在必然性 。”你所做的一切能赋予你的生命予意义 。随后 , 在共同体验了你周围的不幸之后 , 你应这样认识 , “同甘共苦的能力是同时出现的 。”如果目睹其他生命痛苦时麻木不仁 , 那你也会失去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 。最后 , 你根本没有权力说你要铁石心肠的生活 , 因为你内心神秘的声音会告诉你怎样才是真正幸福的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