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惠州”的古诗词有哪些?( 七 )


而读来错落有致 , 耐人寻味 。
墙内是家 , 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 , 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 , 作者留下了空白 。
不过 , 在这无语之中 , 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
笑渐不闻声渐悄 , 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 , 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 , 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
总之 , 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 , 四周显得静悄悄 。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 , 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 , 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 , 心中无可奈何 , 故十分烦恼 。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 , 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 , 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 , 绝不仅限于爱情 。
作者饱经沧桑 , 有惜春迟暮之情 , 有感怀身世之情 , 有思乡之情 , 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 , 有报国之情 , 等等 , 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 , 既没有伤春感时 , 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 , 真可以说是“无情” 。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 , 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 , 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 , 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 , 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 , 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 , 让读者去回味 , 去想象 。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 , 情景交融 , 哀婉动人 。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 , 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 , 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 , 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 , “极有理趣” 。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 , 这是人生中...
苏轼在惠州趣事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 北宋时期的惠州 , 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 , 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
但苏轼安之若素 , 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 , 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
在苏轼的心目中 , 清风明月 , 尽是宝藏 。
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 , 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 , 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 。
“君子坦荡荡 , 小人常戚戚 。
”也许正因为胸怀的博大 , 苏轼才能真正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
在惠州的时候 , 苏轼写了和陶渊明诗 , 对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都作了呼应 。
黄庭坚当时在贵州 , 听到这些事之后 , 也写了一首诗作回应:“子瞻谪岭南 , 时宰欲杀之 。
饱吃惠州饭 , 细和渊明诗 。
彭泽千载人 , 子瞻百世士 , 出处岁不同 , 风味乃相似 。
”意思是说 , 苏东坡被贬到岭南 , 但朝中的人仍可能会杀他 , 而东坡却过着清淡的生活 , 吃惠州的饭 , 和了陶渊明的诗;表面看来苏东坡、陶渊明虽然在时间上有极大的差异 , 但其令人可敬的风格却是相似的 。
作为苏轼的好友和门生 , 黄庭坚对苏轼惠州期间创作的和陶诗作了最精当的注脚 。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
一日 , 在松风亭附近散步 , 感觉脚力不堪疲乏 , 想到树林里休息 。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 , 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 。
后来转念又一想 , 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 , 就好比上钩的鱼儿 , 忽然得到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