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赞美女的诗句( 五 )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 。
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 。
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 。
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
”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以教吹去月轮旁 。
”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 。
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
”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
2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
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
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
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
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
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
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 。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齐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 。
这首五言排律的茶诗共有十二联 。
前二联首先介绍了百草之灵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后十联分别描绘了茶的生长、采摘、入贡、功效、烹煮、寄赠等一系列茶事,语言上的对仗堪称一绝,除首尾二联外,每联上下两句都对仗工整,极显语言的优美整饬 。
3唐朝诗人元稹的宝塔诗《一字至七字茶诗》 茶 。
香叶、嫩芽 。
慕诗客、爱僧家 。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这是一道饶有趣味的诗,在描写上,有动人的芬芳:香叶,有楚楚的形态:嫩芽,曲尘花,还有生动的色彩:“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
铫煎黄蕊色”;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陪明月,晨前对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谓“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痴绝翁》);而茶可洗尽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
4关于采茶的,我们来看唐朝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 山僧后檐茶数从,春来映竹抽新茸 。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
暮春时节的清晨,那时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在山寺后的绿茶丛中采摘形如鹰嘴的嫩芽,让人感受到的是幻术般的露的芬芳和风雅发生 。
煮茶、煎茶需要洁净的茶具,5“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联句》),6“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茶盏》); 讲究用轻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鹗在《茶》中就曾写道:7“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