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荡漾——谈文坛盟主欧阳修_清波荡漾的意思

背景
960年,赵匡胤兵变称帝,建立大宋王朝,他目睹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武将夺权的乱象,于是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的文学发展也因此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与唐诗并列的宋词,“唐宋八大家”宋朝占六个,书法、戏曲等各种形式的通俗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再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的普及,让更多的诗文集得以出版发行,使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宋朝进入了一个文学昌盛的时代 。
赵匡胤
1.
北宋初期,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继续盛行,尤其是由宋初著名文臣杨忆为代表的西昆体,影响极大 。西昆体是北宋初期一个文学流派,它讲究声律文采,特别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大量运用典故,西昆体的出现,为当时北宋初年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新气象,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西昆体这种过于注重修辞雕琢,过分用典的弊端已经不能胜任北宋初年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的对于现实文学的要求 。于是一场几乎贯穿整个北宋时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
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时期的诗文革新运动倡导恢复韩愈,柳宗元古文的传统,反对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作诗要讲究“气格”,其中以柳开、穆修、王禹偁等为代表“复古派”首先为后来诗文革新运动开了头,但是由于他们的成就都不高,所以基本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直到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的出现,直接将这场诗文革新运动推到了高潮 。
2.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著名文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23岁以文章名冠天下 。他的散文《醉翁亭记》、《秋声赋》后世代代传颂 。
作为公认的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清代著名文学家纪韵组织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这样描写欧阳修的巨大贡献:
“宋初诗文,尚沿唐末五代之习,柳开、穆修欲变文体,王禹偁欲变诗体,皆力有未逮 。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于时曾巩、三苏、陈师道、黄庭坚等,皆尚未显,其佐修以变文体者,尹洙;佐修以变诗体者,则梅尧臣也” 。
通过此段描写可见,欧阳修所处的时期,后面几位文坛大家像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黄庭坚等都还没有成势,在欧阳修面前都是晚辈,尤其是三苏更是出自欧阳门下 。当时的文坛盟主地位无人撼动,他的文学成就影响深远,与同样倡导古文运动的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
3.
不能说欧阳修凭借一己之力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一举扭转北宋文风,但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用他杰出的创作能力为北宋文风、诗风的转变打下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 。下面我们着重从欧阳修的诗、词、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诗:“以文为诗”讲究“气格”
欧阳修是宋诗的创始人之一,风格自成一家 。欧阳修受韩愈影响“以文为诗”,善于作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古文体诗,以古健、古硬、气雄、气豪、怪奇、奇壮、奔放、体逸、思峭等具有气格的诗为创作追求,如欧阳修的《庐山高》:
庐山高哉,几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 。
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 。
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望远兮,上摩青苍以霭,下压后土之鸿庞 。
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欲 。
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 。
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霜洒石 。
仙翁释子变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 。
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 。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雾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 。
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 。
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 。
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 。
君怀磊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 。
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 。
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清泉白石有深趣,其意何由降?
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
这种以追求气格为特点的诗,自欧阳修以后成为了宋诗的一大特色 。
欧阳修的诗歌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代新风,他解禁了自唐以来对于诗歌创作在范围上的禁锢,对宋朝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作为唐宋诗歌承上启下的人物,欧阳修用他杰出的创作实践,深深的诠释了宋代诗人的创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