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华林寺|福州十大名胜古迹

福州华林寺(福州十大名胜古迹)
“寺倚屏山信杖藜”,明代文学家曹学佺此诗句中的“寺”便是华林寺 。在华林路葱茏的绿树掩映下,华林寺肃穆而立 。相比蜚声海内外的鼓山涌百思特网泉寺、香火繁盛的西禅寺等,华林寺似乎显得有些“低调”,但其大殿却与同一个时代的山西平顺大云寺大殿、平遥镇国寺大殿等同属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其经后代屡次修葺,仍保持北宋初期的法式特征,以时代而论,在全国可称第七,在江南则为第一 。华林寺历经千余年风云变幻,现仅存大殿,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发现档案
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明正统九年(1444年),获赐额匾“华林寺” 。宋代名臣李纲、张浚等曾寓游于此 。
福州华林寺|福州十大名胜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 。(市博物馆华林寺保护管理所供图)
历史溯源
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
讲述人:福州市博物馆华林寺保护管理所所长陈恺旻
“华林”一词出自弥勒佛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道,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之众生一说,此名沿用至今 。
清代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有一次大规模修缮,除大殿、天王殿、山门,还增建了准提楼、文昌阁、火神庙、金佛殿、大士阁等 。林则徐当年为重修华林寺撰写了碑记 。
说到华林寺,其建筑特点必须重点介绍,因为华林寺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华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进深八架椽,单檐九脊顶 。共用檐柱14根、内柱4根,通面阔15.84米,通进深14.7米,台明面积为495.6平方米,单檐歇山筒板布瓦顶 。大殿为抬梁式构架,内柱高过檐柱2.62米,这是为了容纳内槽佛像的高度 。
华林寺大殿虽仅是一座三开间的佛教建筑,但中间的当心间宽度却达6.5米,超过了七开间的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宋元时期,南方殿堂加大心间尺度,其目的是增加和扩大礼佛的空间 。宋以后,南方殿堂当心间尺度普遍增大,其尺度甚至超过唐宋北方大型殿堂的心间尺度 。华林寺便是这个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
华林寺大殿四檐及内柱头上均施百思特网斗拱,用材硕大 。三开间殿堂用“材”与九开间用“材”等量齐观,比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一等材还要大,早期建筑特百思特网征十分显著,这也是同时代罕见的断面比例 。大殿足材高度0.45米,为全国最大 。大殿有18根木柱,柱子以上全由斗拱支撑,不用一根铁钉,体现出构件古朴硕大、做法特殊、结构严谨简洁的特点,在空间设计、造型、工艺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在建筑物的柱子与屋顶之间形成过渡,这样就能够支撑上部大尺度挑出的屋檐,在功能和审美上达到协调统一 。在我国历史上一般只有较大规模的宗教或宫殿建筑物才有斗拱的设置,普通民居则不得使用 。华林寺大殿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拱,斗拱总高为檐高的3/4,体量大,多用驼峰而少用蜀柱 。斗拱和梁架浑然一体,架构简练严谨却又气势古朴雄浑 。
华林寺大殿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了千年风雨的考验,迄今保存完好 。华林寺大殿的大柱全为梭形柱,柱子上下卷杀,即柱子形状略呈梭子形,上下直径小,中间直径大,在梭柱上面装饰有肥硕的月梁,呈圆形断面,与北方近似方形的断面完全不同 。这种木柱风格流行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已不多见——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时代的木构建筑中独树一帜 。
北方汉至南北朝时期喜欢用这种梭形柱,隋代以后渐少 。五代起梭形柱的实际应用主要在南方,福建宋构建筑用梭形柱很普遍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形制也是从粗到细变化的,以华林寺平柱高4.57米、柱底直径0.6米计算,柱径与柱高比为1∶7.61,显得粗壮古朴,大殿早期建筑特征显著 。梭形柱成为沿袭古制而形成的一个重要地方特征,在于梭形柱的柱头上方装有巨大的乳斗,乳斗底部做成皿板形 。华林寺大殿就是这一系列特征的活化石,使得建筑的视觉效果更加古朴、典雅 。
华林寺大殿在构造和艺术处理上具有显著的福建地方特征,如粗壮梭形柱的上下卷杀做法、圆形断面的月梁、云形驼峰、硕大枦斗、层层叠斗、插拱皿斗、昂面的双枭双混曲线、柱头枋、罗汉枋和撩檐枋上镌刻团窠等等,构成了福建地方建筑形制独特、拙壮直率、古风犹存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