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诗词( 四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近现代的 陈毅《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南国烽烟正十年 , 此头须向国门悬 。
后死诸君多努力 , 捷报飞来当纸钱 。
投身革命即为家 , 血雨腥风应有涯 。
取义成仁今日事 , 人间遍种自由花 。
吉鸿昌《临就义前所作》 恨不抗日死 , 留作今日羞 。
国破尚如此 , 我何惜此头 。
求关于报国的诗词,最好带赏析,谢谢~~ 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 , 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 , 壮同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 。
靖康耻 , 犹未雪;臣子憾 , 何时灭 。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
[/b] 他在写作 《满江红》词时 , 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 。
岳飞矢志抗金 , 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 , 反对投降 , 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 , 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 , 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 , 故 《满江红》一词 , 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 , 很少有人怀疑 《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 , 他在 《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 《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 , 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 , 曾是不遗余力的 , 此集从编定到重刊 , 历经31年 , 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 。
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 《岳武穆遗文》 , 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 , 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 , 来历不明 。
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 《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 。
在此之前 , 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 , 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 。
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 , 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 , 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 , 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 , 打了一个胜仗 , 因此 , “踏破贺兰山阙” , “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 , 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
”继余嘉锡之后 , 60年代后期 , 夏承焘也写了一篇 《岳飞词考辨》的文章 , 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 , 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 , 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 。
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 , 在今吉林省境内 , 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 , 南宋时属西夏 , 并非金国土地 , 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 , 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 。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 , 其入于史书 , 始于北宋 。
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 , 都是实指 , 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 , 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 , 似也不通 。
此为二 。
1980年 , 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 。
如台湾 《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 , 再次对 《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 。
他首先指出 《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 , 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 , 是尽人皆知的材料 , 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 。
其次 , 他认为 《满江红》词的格调 , 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 《小重山》风格迥异 , 前者慷慨激昂 , 英雄气色横溢 , 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 , 相形之下 , “ 《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 , 但没有阅历的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