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的《南冠草》的诗谁知道??|具体诗句( 三 )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英雄 。
明清之交,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
甲申年(1644年)三月,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接着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清兵大举南下,江南人民奋起抵抗,许多知识分子奋起投入 。
江南抗清斗争之激烈,为史所罕见 。
夏完淳之父夏允彝是民末有名学者兼诗人,曾和陈子龙一道组织入社,一起组织、参加抗清斗争 。
完淳生而早慧,天赋很高 。
据说他七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就留心国事,“低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明之后,“揭竿报国,束发从军”,十四岁随父参加抗清斗争,十七岁被捕壮烈殉国 。
这首诗题为“别云间”,是作者被捕即将押赴金陵时所作 。
壮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决心,所以“别”乃决绝的“永别”,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别”看 。
“云间”为上海松江的别称,是作者家乡,这是作者诀别故乡父老的壮烈诗篇 。
全诗共八句,章法承转自如,说明诗人心境坦然,视死如归 。
首联两句概述自己的战斗行踪,表现对家乡的眷眷之心 。
作者从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周围地区,前后奋战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称“三年羁旅” 。
而归乡不久,就被捕入狱,又告别家乡去南京受审,所以说今日又“南冠” 。
“南冠”是诗中常典,后成为不忘家乡故国的“囚犯”的代称,暗含处境再险恶,也不忘家乡的隐衷 。
“又”字束发无限感慨,进日一别,永远也无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
第二联紧接首联,所抒之情扩展到对整个国家败亡后的极度痛苦 。
眼看大好河山沦于异族之手,自己空有复国壮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泪满襟 。
“无限”之泪,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 。
作者还化用前人诗句,寄寓了国恨家仇无处伸张的愤激之情 。
“谁言天地宽”,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争,那么还算什么宽广辽阔!用反问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鸣 。
第三联表情达意深沉悲壮 。
“已知泉路近”,是说宁愿一死,决不屈膝求生,这是置生死于度外的大义凛然,有着意贯长虹的浩然正气 。
然而“无情未必真豪杰”,以下笔锋一转,“欲别故乡难”,又表达对故园父老乡亲命运的担心,对父母妻子难以割舍的柔情,这是儿女情长,却并非英雄气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实体现,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丰满 。
尾联卒章言志,显示诗人崇高的品质和不屈的斗志,情绪上造成全诗高潮 。
“毅魄”出自屈原《国殇》,说明自己将为国捐躯,用典恰当而而含意无穷 。
它紧承“欲别”句,言今日告别再当返乡,只能是魂魄归来和亲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决心和对故园的热恋 。
“灵旗”,借典指抗清旗帜,诗人期望家乡的亲人们,要继承遗愿高举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为魂魄也还要为抗清事业鼓劲加油,这信念执着而顽强 。
正像作者《狱中上母书》所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时,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动不已 。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
全诗意脉流注贯通,语词率真豪壮,虽作者无意求工,但他高度的爱国热忱构成其诗作的内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结合,赋就了人间第一等真诗 。
夏完淳的《南冠草》的诗谁知道??|具体诗句

明代诗人夏完淳的“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之诗句,这个...沈郎,即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
少时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
仕宋齐梁三朝 。
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 。
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 。
齐梁之际,萧衍重之,封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 。
从20余岁时开始,历时20余年,撰成《晋书》120卷 。
487年,奉诏修《宋书》,一年完成 。
另著有《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四声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