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美》有感怎么写?( 二 )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 美感与快感
其实美感和快感无时无刻都冲斥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但究其出发点就又产生了前面朱先生讲的不同态度的问题 。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 。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会产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会产生快感,但这些都不会有美感 。雕像和英国姑娘一个是雕塑艺术品一个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单从实用角度出发那还是英国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 。在这里朱先生告诉我们明确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对于美的欣赏要不带功利和实用的心态去看去理解 。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我姑且如此解释朱先生的这段文章 。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 。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 。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 。一瞬间的感受 。而联想会带着思考,这种思考会把事物引到其他不相干的事物中去,无法直接单纯的欣赏一件事物本身,而会产生浮想联翩的心理活动,所以美感经验同联想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考证、批评与欣赏
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对一部文艺作品所持的不同态度,考证更接近科学家的方式,批评更接近哲学家或政治家的态度,而欣赏更多的是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家或一部分人的行为 。考证、批评不等同于欣赏,但欣赏需要了解艺术作品的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欣赏 。证多是伴随对作品的年代、背景、作者、版本、野史等等做历史判断,过于理性,少了对艺术作品欣赏时的直觉感性反映,所以它不能算是欣赏 。而批评就更加抽象的把一些主观的规矩或一成不变的框子来规范艺术作品 。我个人认为批评家如果不客观的评论艺术作品那他的文章将一无是处 。这也是朱先所推崇的:欣赏的批评 。不能把原有的美丑标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同一而论,要把自己放到作品当中去,反复品味其中然后有感而发 。
朱先生最后讲到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而欣赏需要有考证和批评在其中,欣赏需要有考证基础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辨证法的观点对待事物 。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
—— 美与自然
美是什么?言论不一 。朱先生在此提出美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 。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 。自然在经过人的心理感觉加工后产生了美感,不同的经验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美的欣赏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 。个人情趣不同衍生出的结果就不同 。俗话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 。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 。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 。对于美我们应从两方面来看,美不是凭空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