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美》有感怎么写?( 七 )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 。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 。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 。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 ”,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 。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 。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 。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 。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 。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 。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 。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 。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