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怎么写?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
静默的时光,在你靠着书桌写字,坐在藤椅看书的时候,飘然远去 。读着《人间词话七讲》,你总会感受到一种不知名的吸引力,让你继续读下去,轻松而不压迫 。字里行间的共鸣,使人不禁觉得叶嘉莹先生与王国维大师是一对穿越了千年时空促膝而谈过的知己,意气相投 。读一本好书亦是如此,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千年间对话,深刻久远……
说到《人间词话七讲》,不得不提《人间词话》 。想必大家对《人间词话》印象最深的,是这段著名的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这三境,已成为文学绝话 。那么大家对词话和词都了解吗?
所谓词话,就是谈论评说词的著作 。评论诗的叫诗话,而评论词的就叫词话 。清代刘体仁在《七颂堂词绎》中说过,词有与古诗"同义"、"同妙"者 。词与诗有相似处,却也大异其趣 。在上下五千年的华夏璀璨文明中,诗一片灿烂辉煌,词并不耀眼,但它毫不气馁 。唐诗宋词元曲,词上承于诗,下沿于曲,虽晚于诗出现近一千年,却积极积蓄着力量,并不断发展发光成熟,至宋代终于成为能与诗分庭抗礼的一颗亮星,和诗同为中国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人间词话》在词学界中拥有极高的评价 。很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 。它是王国维大师在接受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用崭新的独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但由于解说方式比较抽象,并不是每个读者都能看懂这部经典著作 。因而有《人间词话七讲》的诞生 。叶嘉莹先生用深入浅出的演讲,使得我们一下子"靠近"了《人间词话》——我们知道了词的由来,了解了词的字面意思,甚至领悟到了词的意境 。更重要的,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写文章一定要有感情,用感情灌注于文字中,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升华——这也就是书中第一段词话中的"境界"二字!
有人这么评价叶嘉莹先生——"专为诗词所生",她对诗词怀着饱满的热情 。目前90多岁的她从60多岁就致力于古诗词的教育工作 。作为《人间词话》的解读者,她对这部著作有独到的"添字注经"之法,不仅充分地解读了书中的词话,也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她很崇尚王国维大师的写作 。"王国维先生他对于诗歌,对于文学的那种锐敏的感觉,不但超越了众人,而且是超越了时代"!但她并不是一味地盲从大师的观点 。对于"境界"二字,她提出自己的见解:"诗词曲赋莫不讲求境界,以此指为词所特有,并不精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探讨 。书中的"创造性背离"是令我最为深刻的 。这是叶先生利用中西方结合的思想对诗词进行赏析的一大技巧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背离作者的意愿,有自己更丰富的创造性的联想,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这也是文学的生命力所在,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视角碰撞融合,可以开拓出新事物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