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快溶解》教学反思怎么写?( 二 )


这次跨区教研研讨课的设计,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一些调整 。之前的学生探究过程分为几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方案——动手实验——汇报研讨,由于动手之前全班讨论了实验方案,对于怎样做实验各组基本达成了共识,实际操作时,表面上看绝大部分小组都很顺利,其实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还是有所欠缺,对变量控制实验的要求缺少深入地思考,对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印象不是很深刻 。这次试教,我减少了动手实验之前的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采取了更开放、更自主地学习策略:自己画图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这样的设计,交流汇报时更加充分、真实的暴露了学生实验的问题:有的小组只用了一个烧杯、有的小组选了一大一小的两个烧杯、有的小组两个烧杯都搅拌……不同小组的意见相左,小组间引发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在这个环节,我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展示、质疑、答辩,由于有了这种思维的碰撞,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公平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实验关键在于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 。
在材料的准备上,我也做了精心思考:不光提供了大小不同的烧杯,筷子,还提供了大小不同的放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暴露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为后续的交流讨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
这节课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用刚才学习的变量控制实验方法尝试研究加快溶解的其他方法,由于有刚才的讨论,学生再次设计实验方案时,都认真思考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抓住了实验的关键点 。

《怎样加快溶解》教学反思怎么写?


这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后正式上完,其中经历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最大的收获 。从最一开始的心浮气燥、心里没底,中间的过度紧张、茫然手足无措,到最后的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一切,真正感受到了自身在生长 。我想等我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应该会轻松很多,起码我知道要带着怎样一种心情来做这件事 。
这节课试教了四次,但每次试教后,都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总感觉气氛很沉 。大家都提了一些意见,但自身总还是觉得怪怪的,但也没细心地去找出原因 。解决不了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比方如何证明搅拌(加热、捣碎)可以加快溶解,同学思维一直进不了要进行对比实验这一环节,反反复复地更改提问方式,试图想改变整个课堂的效果 。但事实上我却忽视了自身的活动布置 。强迫同学设计对比实验后,分析原因,同学真的能明白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就可以证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吗?也许他们也就是在象套用公式一样,套出了如何证明“加热”、“捣碎”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法 。没有一点基础就开始设计所谓的对比实验,不论你怎样提问,对于小朋友来说,都很茫然,他可能也就是猜着你的心思在回答问题 。不巧的是这次他们怎么也猜不到 。引导不出同学发实际验方法,成了几次试教后自身心里最大的`一个结,在想,要是突破了这点,应该这节课就相当顺利了吧?在别的班上时,小朋友们不用我多说一句就设计好了一个一个对比实验,吓得我当时就堂木结舌楞那,这顺得也太离谱了 。依照原先的说课稿,就这么一路顺下来,35分钟就结束了这堂课 。同学走后,我还没从刚才的“顺”中缓过劲来,还傻忽忽的没搞清楚怎么回事——那同学他们搞清楚怎么回事了吗?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脑子里飞旋……呵呵我上了一堂“过场课”,没带给同学实质性的东西 。在说课稿时也没做全面考虑,认定了同学需要引导才干勉强讲出对比的实验方法,设计时就没考虑到要做深入的研究 。其实一堂好象看上去大家都明白,稍加指点同学就能把问题统统解决掉的课,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当同学走出课堂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时,才会觉得满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