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 震聋发聩

震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释】: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
【出自】:刘心武《写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满足这种要求的作品出现,形同震聋发聩,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
【解释】: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近义词】: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和振聋发聩并用的成语

【振聋发聩 震聋发聩】

振聋发聩 [zhèn lóng fā kuì] 生词本基本释义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 。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褒义出 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例 句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
”近反义词近义词振警愚顽
振聋发聩 震聋发聩

振聋发聩的读音 速度快 词 目 振聋发聩 使用频率 常用 发 音 zhèn lónɡ fā kuì 释 义 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
出 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
” 近义词 醍醐灌顶、震耳欲聋 英 文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谁有古代名人言志或明志的诗词?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出自郑燮的《竹石》 。
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
赏析: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出自于谦的《石灰吟》 。
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出自王冕的《墨梅》 。
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 。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出自李白的《行路难》 。
意思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赏析: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 。
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
意思是: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
赏析: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
扩展资料:古代名人言志或明志经常采用某种事物进行抒发,即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
优秀的古典诗词作者在创作托物言志这一类作品时,总是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进而准确地寻觅出能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主旨的客观对象,即找准言“志”之“物” 。
托物言志这一类诗词的创作,常常源于诗人对某一特定事物内在意义的直觉顿悟,之后再将这种直觉的顿悟进行提炼并完善,最终形成单一而明显的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