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五 )


其实“文化苦旅”最开始是上海《收获》杂志上的一个栏目 , 在受到读者好评 , 又经过市场的反复测试之后才集结出版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 身处在一个“精英不再引领大众 , 反而是大众支配‘精英’”的时代 , 余文更像是一种充分熟练掌握了大众口味的快餐 , 或者说是能够犀利地洞悉、追踪大众趣味和市场走向的猎狗 。对余而言 , 媚俗不再是一个刺耳的贬义词 , 反而是一种文化营销策略 , 可以从大众口袋中赚个盆满钵溢 , 赢个德艺双馨的好名声 。
除此之外《文化苦旅》的媚俗之处还体现在何处?答曰:过度的煽情 。可以说余是一个合格的文匠 , 但绝不是一个思想者 。过度的渲染夸张让余文的思想性支离破碎 , 而生搬硬套的博闻强识让余文丧失了基本的逻辑性 。
如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他写道:“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 , 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 , 一步步行进 , 苏东坡在示众 。整个民族在丢脸 。”笔者想问这国土怎么就“贫瘠而愚昧”了 , 就算是吧 , 这和苏东坡被放逐又有什么关系?仅仅因为苏东坡被当权者贬职流放了 , 这国土就“贫瘠”了 , 就“愚昧”了 , 整个民族就“丢脸”了?当时到底又是谁站在民族之外看“整个民族在丢脸”?其实苏东坡的放逐无非是当时政权斗争的牺牲品罢了 , 有必要要提升到国家的高度 , 动辄民族主义么?
“我是个文化人 , 我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 , 我活在世上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 。因此 , 当我偶尔一个人默默审查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时候 , 总会禁不住在心底轻轻呼唤:我的老师!我的学生!我就是你们!”这一段虽不是来自《文化苦旅》 , 但笔者对它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 初看时鸡皮疙瘩掉了一地 , 实在是余文煽情主义的巅峰之作 。其实特别想在文中补充一句话 , “我是个文化人 , 一个成功的文化商人……” 。
当然 , 余的文也并非一无是处 。个人认为余更适合写一些乡情散文、游踪散文 , 如《信客》 , 《酒公墓》等 , 这些迷人的又略带惆怅的乡村故事有着质朴的表达 , 如同雨后的新叶 , 散发淡淡的清香 。笔者认为这才该是余文最后的归宿 。

《文化苦旅》读后感怎么写?


文化是一艘永不停靠的航船 , 不惧风刮雨打呜咽着喊出一个时代的悲鸣;文化是一条奔腾东去的大河 , 无视暗潮汹涌呼啸地冲刷掉年积日累的污浊;文化是一个倔强苦旅的青年 , 历尽千帆 , 蓬头垢面下掩藏的清澈双眼仍然笑得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