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化苦旅有感写法怎么样?(16)


我拿这这本书,心中涌起无数的感慨,文化苦旅苦在何处呢?是旅行的苦吗,是对文化细细品位而产生的苦吗,我想这都有吧 。整个书都是作者在旅行中对苦难历史文化的深思,穿越空间,穿越时间,在思考之中旅行,在体会中旅行 。从古代到现代,从风土到人情,缓缓的流入到书中,跨越了时空和空间的界限,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 。描写了这苦难的民族的苦难历史,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
最令人难忘的怕是这个悲剧的人物了,余秋雨在《信客》这篇里道出了信客充满艰辛的一生,他是一个真正的默默的为人们奉献自己一生的人 。在当时通信极端落后的时代,信客是唯一连通这个小乡村与外面世界渠道,就是这个小小的通道联系多少期待的心,联系多少漂泊的心 。他在走南闯北的信客生涯中,遇到多少难言的辛酸,吃最差的饭,坐最差的车箱,甚至用自己的双脚跋涉千里 。作信客这个特殊的行业,人们既需要他,又防备着他,使他倍感人生的无奈 。他在作信客时,不忘同虚假与丑恶做斗争,同时又以一颗宽怀博大的心原谅他人,他的艰辛赢得人们对他的尊敬 。学校需要老师时,他又去了,他以自己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而他自己呢?终身一人,同时因做信客而得的疾病摧毁了他的身体,我们在他的艰辛中看到他的伟大 。他是我们民族的缩影,我们不是有众多人们默默的日以继夜的劳动,为着他人无怨无悔 。
还有《都江堰》,作者高度赞扬了她的历史作用,认为只有她才是真正的造福于这个民族的伟大工程 。作者通过她与长城比较,长城、只是这个苦难的民族给地球留下人类意志力的标志,留下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悲伤的传说,留下千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而都江堰呢,给人们带来的是潺潺的流水,滋养这博大的土地,造福于人民 。正是这寂寞的堰,这脉脉的流水,日日夜夜的书写着这真正的历史 。通篇文章以波澜不惊的平静谈论着这苦难的民族近千年的大起大落,赞扬了真正造福人类的工程和造福于人类的人 。
从个人到社会,从古代到现代,一个又一个曲折宏大艰辛的片段,构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它是苦的也是幸福的 。历尽沧桑也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造就伟大和美丽的可歌可泣的过程 。

读文化苦旅有感写法怎么样?


很早就有同学跟我强烈推荐《文化苦旅》这本著作,但是一直找不到机会静下心来认真去品位这本书,上了大学,终于有机会细细地去体会这本书所带来的深刻内涵 。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自序中写到“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山水集,它还把历史解剖在人们面前,踏着历史的脚印,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倾听其讲述的中国历史文人,回到那真实的场景,去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 。所以,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只有慢慢地去品位,才能真正理解,真正领悟 。手捧着《文化苦旅》,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 。余秋雨就象一个导游,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旅行本应是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 。这样,就在这一瞬间,把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历史的沧桑感与人生的沧桑感便笼罩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全身,历史古迹所蕴藏着的精神与文化也就能哗的一声奔泻而出,使每一位参观者都好像亲身经历过一定的历史事件,无端地感动 。走过汨罗江,我们看到了汨罗,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去参观长城,我们感叹她的雄伟与壮丽,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勇猛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 。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