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武门的诗句( 二 )


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
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 。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
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 。
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
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 。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
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 。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
论者称为良相焉 。
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
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 。
未几,起复本官 。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 。
”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 。
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
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 。
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 。
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 。
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 。
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 。
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 。
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 。
寻薨,年七十 。
废朝三日 。
(《旧唐书·房玄龄传》) 柳芳曰: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 。
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④、卫⑤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 。
为唐宗臣,宜哉!(《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七步诗诗句 七步诗 古诗作者: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扩展资料 1.《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
2.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 。
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
3.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步诗百度百科-曹植...
带有年字的诗句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李世民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 。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