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感如何写?( 二 )


其三,王蒙的解读并没出什么新意 。王蒙大约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说明这本书主要是结合个人的感受来谈老子 。如果王老能立足于亲身感受,而不囿于自身感受,舍弃卿卿我我,解悟大道无边,那这书就真有价值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采访人员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 。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 。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 。如此潮起潮落之中,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 。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 。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 。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 。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 。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