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教育心》有感如何写?( 四 )


是近些年基础教育的导向 , 是教育的可喜进步 , 是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成果 。
李镇西的深思来自于一个细节:一个女生到办公室借纸杯子喝水吃药 , 老师告诉她在抽屉里 , 自己拿吧;作为老师的他在课堂上突然红色圆珠笔芯没油了 , 他向学生借红色圆珠笔用 , 学生们却争先恐后 , 一位女生从第三排小跑着上来递给他 。两件同样是借东西的小事 , 前者是老师叫女生自己拿 , 后者是学生们争先恐后恭恭敬敬地把笔双手递过来 。由此 , 作者悟到 , 这现象的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 。中国的师生不平等是有深厚渊源的 , 封建社会里 , 从《弟子规》等儿童启蒙读物开始 , 对于师长的尊崇就有明确礼仪规范:“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天地君亲师”的封建礼教下 , 作为学生的哪里敢跟老师说平等 。所以在尊师美德范畴里 , 也将师生不平等的种子深深埋植到中国人的心中了 。几千年来人们都执着地认为:老师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 , 接受学生的尊崇是自然而然的 。不要说是“心灵的蹲下来” , 就是单纯的躯体的“蹲下来”也似乎是违背礼仪规范 , 颠覆了人们的判断标准 , 何况我们现在提倡的不仅仅是躯体而是心灵的“蹲下来” , 心灵的“蹲下来”不仅可贵 , 还有不可轻易逾越的历史文化障碍 。从肢体上蹲下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 , 但是对与过去教师们伟岸地站在讲台上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肢体的蹲下到心灵的蹲下应该是现代教育体现师生平等的 。李镇西说:“在我的潜意识里 , 学生必恭必敬把笔递给我 , 是理所应当的 , 因为他们是学生;而如果我把水杯必恭必敬地递给学生 , 则是有失体统 , 因为我是老师 。”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尚且如此 , 何况平凡的教师了 , 他们怎么容易轻易接受真正的“师生平等”呢?如果真正的“平等”了 , 作为师者的师道尊严怎么办?你可以从肢体上蹲下来 , 也可以从情感上蹲下来 , 但更难的是在知识面前蹲下来 。把这座这是的高山放手给学生 , 你只做向导 , 指引他们去探索 , 从技术上指导他们攀登 。你说 , 攀登吧 , 我们一路同行 。但是 , 更多的教师很难做到 , 他感觉这样太过缓慢 , “不如听我讲 , 我这里是索道 , 乘上来 , 一览无余 , 乘上来 , 节省时间和体力 。”殊不知 , 这走马观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 ,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不停地攀登 , 是真实的汗水和一路野花和苍翠风景的亲历 。真正的蹲下来更多是体现在课堂上的 , 教师不在是侃侃而谈 , 高谈阔论 , 不再是高高在上 , 照本宣科 , 而是应该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 , 更多地尊重学生的感受 , 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