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现母亲》有感怎么写?( 二 )


如果她与孩子一直在一起,她极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最起码她不会滥用殴打这种"融洽"感情的方式 。
还有第四个、第五个……
为什么一个人对她自己的父母很抠门,反而对同事朋友很大方呢?
为什么一个在校大学生放假了宁愿呆在学校无所事事却在临近年关才回那个本来距离学校很近的家?
为什么一个电台节目主持人多次自杀未遂而父母亲却说出"怎么还没死","要死早点死的话"?
作者说这类寄养问题仅仅是许许多多家庭问题中很小的一个部分,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 。
也许这些案例在大家看来是个别、是特例、是极端 。而我们在生活中不会这样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
但这些却促成了我的思考:第一层面,我的女儿快三岁了,我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究竟做了些什么,是不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别?作为职业女性,当然也必定要延展到男性教师,我反躬自问真正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精力到底有多少?我们用了多少耐心和细心,陪孩子一步步去成长去经历,是否有太多的简单和粗暴?每天和同事、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往往要多于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种情况短时间内或者一段时间内是无法改变或优化的 。我们应该怎么办?而当我们呆在家里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的陪伴着孩子,还是自顾自地做着什么,是未完的工作还是我们自己的娱乐节目?我们是否真正想其所想,思其所思,回归孩童世界的心理 。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那么和寄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二层面的思考是可以迁移到我们的职业生涯中的 。我们是高中老师,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高中入学前的岁月我们都是缺失的 。我想我们有必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融洽磨合,在情感上拉近距离 。也许学生会更容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更会不难远离简单和粗暴,而会有更多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
其次我想说的是母亲境界的问题 。
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耳目一新的论断:在中国人物辞典中,由妾生的所占比例极少,基本上都是妻生的 。这里固然有中国家族制度对嫡生的成长有利这个因素,但更加起作用的应该是妻与妾的素质不同 。古语云:娶妻娶德,娶妾取色 。
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常常听人们这样说:"我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们,我整天在工作上 。"她为此也曾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莫非需要特别地让出一部分时间在家里教育孩子吗?但是最后她明白了,教育孩子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教育是在每一件琐碎事上,在你的一举一动上,每一眼色上,每一句话上 。这一切都可以教育你的孩子:连你怎样工作,怎样休息,你怎样和朋友谈话,你在健康时候是怎样的——这一切,你的孩子是都会注意到的,他们是要在这一切事情上模仿你的 。如果你忘掉了孩子,忘掉了他时刻在你的举动上寻找主意和榜样的敏锐的细心观察的眼睛,如果孩子虽然挨着你,吃得饱,穿得暖,但是却孤单地生活着,那就什么也不能帮助正确地教育他:贵重的玩具,在一起娱乐的散步,严肃的和合理的训诲全都没有用 。你应该经常地和你的孩子在一起,他应该在一切事情上都感觉有你在他旁边,在这一点上永远不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