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难眠 求感慨的古诗词( 二 )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
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
“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
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
“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
赏析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
”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
找个分手后伤感的女生签名痴心绝对,孤枕难眠,奈何水月来相伴 伤神如斯,星空易对,小瞧相思尝来苦. 我非常痴心,独自一人难以入睡,只有似水般皎洁的月亮与我相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