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北宋大文豪苏轼学养深厚,留下许多千古诗词 。不论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是永远流传的经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其旷达超脱的胸襟 。虽然身处官场并不得志,屡屡被贬,但苏轼面对风雨泰然自若,这与他自幼饱读诗书有很大关系 。
很小的时候,在母亲的教导下,苏轼和弟弟苏辙开始读《后汉书》等典籍,并立下高远志向 。稍大一些后,苏轼开始熟读乃至背诵更多经史诗文,并有机会了解到欧阳修、范仲淹等名家,从而深受鼓舞 。在散文《苏轼私识范仲淹》中,苏轼讲到,在私塾读书时,一天一位读书人从京师而来,拿石守道创作的《庆历圣德颂》给先生看 。苏轼在一旁偷看,问先生文中赞颂的那些人都是谁,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苏轼回答,如果他们是神仙,我不敢知道 。如果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呢?苏轼的回答令先生很惊叹,为他详细讲述了一下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中豪杰 。苏轼后来学识渊博,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幼以范仲淹等名家为榜样呢?
苏轼的诗词里,有诸多与读书有关的名句 。我们称赞一个人读书多、气质不凡时,总爱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句就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苏轼的朋友董传,虽生活清贫、衣衫朴素,但满腹经纶、气度不凡 。只要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照人 。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略有相似;“读书万卷始通神”则出自《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的外甥柳闳、柳辟非常崇拜舅舅的书法,本诗为两人索求笔迹时,苏轼所作 。在他看来,哪怕练书法,也应该多多读书,书读多了字写得才有神韵 。
在诗文中,苏轼传授过许多值得借鉴的读书方法 。苏辙的女婿王庠精通经史百家,苏轼曾赞扬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 。在散文《又答王庠书》中,苏轼写道:“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少年时想要有所成就,每百思特网一本书都应该精读几遍 。书浩如烟海,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苏轼建议王庠把精力集中于一个领域,朝着确定的目标努力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百思特网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并非浮光掠影地浏览,而是集中心力把一本书、一类书,从不同角度反复研读,把书读懂读“厚”,这被后人总结为“八面受敌”精读法 。
在《稼说送张琥》一篇中,苏轼又提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就是广博读书而审慎取用,待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这其实和他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提到的异曲同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对于一本好书,潜心研读自然会知晓书中真义 。对那些经典百思特网作品,以及自认为对成长很有益的书,我们不妨多读几遍,在一遍一遍阅读中,自然会对书中内容认识得更透彻 。
为了熟读、掌握,苏轼还使用过抄书法 。宋朝陈鹄的《苏轼抄书》,通过叙述朱载上与苏轼的结识,就讲述了苏轼是如何读《汉书》的 。有一天朋友朱载上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原来苏轼在抄《汉书》 。朱载上很不解,毕竟苏轼天赋异禀,哪用得着抄书 。苏轼解释,自己已经抄过三遍《汉书》了 。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 。《汉书》共100卷、75万字,称得上皇皇巨著,朱载上随即挑了几个字试了试,苏轼果然可以背出相关段落 。经过一遍遍抄写,对苏轼来说,《汉书》已经深入骨髓、了如指掌了 。对于现代人,一遍遍抄书似乎不现实,但是那些名诗名句,我们只有多抄写几遍,才会烂熟于心 。
在诗、词、文、赋、书、画、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苏轼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单他的读书方法,也是颇值得深入研究的 。我们再怎么介绍,终究是浮光掠影、粗浅认识而已 。


◎本文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收藏举报

【旧书不厌百回读|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