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四 )


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 。
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 。
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 。
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 。
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 。
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 。
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 。
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 。
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 。
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 。
特别是他于暮年时期,在752年,误入永王李嶙的幕府,当永王以叛乱罪被肃宗李亨下令讨伐时,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狱,并长流夜郎 。
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愤交加,次年病逝于当涂,年仅62岁 。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使他遗恨终生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旷世奇才难展胸图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愤、艰辛,以致含冤蒙羞地死去呢?翻开李白沉重的人生档案,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权贵们的嫉贤妒能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那种狂傲不羁、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喜为大言、目中无人、“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性格,造就了他悲惨的人生 。
也许人们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人生的悲剧美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亲身实践着这种人生的悲剧美呢? 李白那种平交诸候,长揖万乘的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 。
浪漫主义与严峻的现实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可是他又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漂流、漫游、流放和蒙羞 。
如果说李白才高八斗的话,那只能限于他在诗歌的创作上,其它的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文人、墨客,没有半点政治家的胸怀与眼光 。
在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的心中,李白也许只不过是一个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莽夫秀才而已 。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几多人,他们的才华远不及李白的百万份之一,与李白相比,可以说是胸无点墨;但是他们的狂傲之心与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 。
似乎自己“身现强虏尽,谈笑静胡沙” 。
我想,这种人是没有好结果的 。
它自己不学无术,却又要自高自大,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行,似乎天底下只有他才是对的,可就是没有人认可 。
所以,我奉劝一切有识之士,在拜读李白壮丽诗篇的同时,又要以李白的人生悲剧为借鉴,不能让李白的人生悲剧在你的身上重演 。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自省,处处谦虚,审时度势,左右逢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臻完美,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一个为社会所用的人 。
事实上,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处世为人的艺术尤为重要 。
一个不会处世,不会生存,不会做人的人,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材,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很完美 。
即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与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放眼全球的胸怀与眼光相比,不知要渺小多少倍 。
你在政治家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文人、墨客而已 。
如果文人墨客就自以为了不起,也“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话,那他将会与人生悲剧共度一生 。
愿天下有识之士,在效仿李白飘逸洒脱的气度和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摒弃那种自命不凡,喜为大言,孤傲不群,狂放不羁的性格 。
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与时俱进,充满灿烂的光辉
关于长江,五年级有一首诗 。
大诗人李白在江上为谁送行 李白为别人送行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很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