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卉开头赞牡丹的诗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不知你是否要这首,希望对哦 。
此外还有:
牡丹诗
元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 。

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 。

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
牡丹诗
唐 李山甫

邀勒东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
牡丹诗
唐 殷文圭

迟开都为让群芳,贵地栽成对玉堂 。

红艳袅烟疑欲语,素华映月只闻香 。

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 。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 。
请问帝国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
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 。
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
帝国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帝国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 。
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帝国牡丹已进入药物学 。
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 。
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 。
唐代,帝国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 。
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帝国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帝国牡丹记》等 。
元姚遂有《序帝国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帝国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 。
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
解放后,帝国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 。
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
“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 。
“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 。
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
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国称为花之富贵者也 。
牡丹传说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 。
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 。
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