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诗词鉴赏。( 三 )


鬓毛,长在耳朵前边的头发 。
衰,衰老 。
【古诗今译】年轻少壮、风华正茂的时候离开家乡,年事老迈之时才回来;今日返归,虽然言语中还依然保留着往日那浓浓的家乡口音,但是两鬓的头发却已经变得稀疏衰败 。
乡里的孩子们不知道我是一位归乡寻根的老者,把我当成了远道而来的客人为了起来,有个孩子竟然还笑着问:“老爷爷,您这是从哪儿来呀?”【赏析】诗人贺知章于天宝三年(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年已八十六岁高龄,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春秋了 。
人生轮转,世事沧桑,心头自然无限感慨 。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同时也表露了诗情来自于生活、发之于心底的一层意思 。
这首诗写于初回故里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自然不会平静:当年离家之时,血气方刚,风华正茂;今日归来之际,老迈年高,鬓发疏落,不禁感慨多多 。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对比,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坏 。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了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能否被故乡认得”之担忧,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之中了 。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画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悠远,绵长,久久不绝 。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的诗词怎么念?诗人是谁?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
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
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
作品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句 1、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
3、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4、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