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李清照一生不同经历的词( 二 )


这一阶段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离愁别绪,文笔清婉细腻,婉转缠绵,雅而不俗 。这都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
三、第三阶段:南渡以后,词风沉郁顿挫凄惨流离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不仅是宋朝的转折点,同时李清照的人生也由此转变 。随着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夫妇再无幸福生活可言 。辗转流亡使得丈夫赵明诚染病而亡,李清照也只能继续流亡他乡 。由于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李清照精神已到崩溃边缘 。然而她忘不了丈夫的临终遗言,流亡期间他们曾携带了许多文稿书籍和金石器物,并且《金石录》尚未成书,李清照惟有依靠这些精神寄托苟且偷生 。但动荡的时局,凄惨的生活让李清照失去了那些“宝贝”,她真的成为孤苦伶仃一小舟了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夫死他乡,故国沦陷亲人丧失情况下的思念成就了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主旋律,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这首词是李清照流寓临安而作,与元宵夜临安城的张灯结彩歌舞升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清照痛苦难言,她没有及时行乐醉生梦死,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她思念故国旧家,“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如今的她已流落异乡,凄凉憔悴 。今昔对照,兴衰之感和个人之悲跃然纸上 。此时的李清照充满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孤独之愁 。再看那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作从残秋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出作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之心态 。开篇的七组十四个叠字低迷徘徊、凄婉苦楚,好像一个伤心至极之人在低声诉说,她虽未曾开口却已让我们感觉到了她的忧愁,这十四个叠字看似平平淡淡、信手拈来,却彰显出作者高超的文学功底,被誉为“词采第一” 。十四个字虽无一“愁”字,但字字是愁,声声是愁,凄清之景就在眼前 。正是因为生活不同、心境不同,“旧时相识”更引发了她对从前生活的思念,如今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充分表现出作者寂寞难耐,度日如年,守着窗儿,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备感凄凉,而梧桐细雨的滴打声,更是一声声地打在她的心上,所有的这一切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 。作品以“愁”字收尾,写出了其内心的悲愤情感 。
这一阶段,李清照的词作里没有了明快,只有无边的愁苦 。从她对同一事物前后的不同描写中可以表现出来,如同样是写大雁,以往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却已是“雁过也,正伤心”;菊花以前虽说是“人比黄花瘦”,也不过是对丈夫的思念而致,而“如今满地黄花损,有谁堪摘”,表现的是对生命即将逝去的悲哀 。这也成就了李清照多元化的词风,这是她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真 。
李清照的家庭成长环境使其具备了才情,社会变迁和人生变故影响了她的词风 。其“易安体”词作将婉约词推向高峰,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
我要李清照的所有诗词你再找找柳永的,下面是李清照的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